奇书网

奇书网>瀛寰的意思 > 漫话影视史学(第1页)

漫话影视史学(第1页)

漫话影视史学

影视史学是当代西方史学的新生代,它之出现归于当代西方史学新趋势的出现。相比之下,由于它的晚出,人们对“影视史学”这个名词还较为陌生,远不及心理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或口述史学等现当代西方新史学门类那样广为人知。这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传统史学的边界设置所束缚,以至于使历史学家对新事物的接纳似乎总要慢半拍;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影视史学文化的变迁不甚了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知度。

一、克丽奥的“转世灵童”

影视史学在当代的面世,有其历史学自身发展变化的背景,或者说是20世纪国际史学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新陈代谢的产物。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史学经历了又一次的“重新定向”,简单说来,这一次“重新定向”,是从占据19世纪西方史学主流的兰克史学向现当代西方新史学过渡。20世纪上半叶为“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段中,新旧交互,革新与守旧共存,总体说来,还是后者为甚,传统史学因其盘根错节,仍有相当的势力。但西方新史学如同冰层下的激流,正在不断蓄积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时机成熟,便破冰而出,锐不可当,迄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终发展为西方史学的主要潮流,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然而,新史学行之有年,也弊端丛生,历史著作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了,历史学变成了“没有人的历史学”,于是让“历史回归历史”的呼声不绝于耳,为新史学家所热衷的分析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于是从70年代下半叶开始,崇尚叙事性的历史著作又开始复兴,1979年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过去与现在》杂志上发表《叙事的复兴:对一种新的旧史学的思考》,断言“趋向叙事”,史学又将走向一个新时代。斯通之言语惊史林,叙事之法再受青睐。因此,在80年代,叙事体史书又为史界所看重了,有关著作陆续问世。表面看来,它似乎是向昔日传统史学重叙事的一种“回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在新的条件下的一种进步。

由上可见,这种史学发展的嬗变,学界关注的转向,对以叙述性为专长的影视史学的产生,无疑会起到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学术条件。

影视史学在当代的面世,更有体现其自身特点的原因,那就是近百年来的媒体革命。因为影视史学的萌发,有赖于媒体革命,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倘若失去了这个支撑,影视史学也许难以产生。为了认识影视史学在当代的勃兴,我们在此还是有必要对“媒体革命”作一些回溯。

摄影照相技术大约发明于19世纪中叶,但直到1881年9月,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才将摄影术与旧的幻灯放映技术结合起来,让移动的放映使马灵巧地奔驰在银幕上,令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1895年12月,法国人卢米埃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墙》、《火车进站》、《婴儿喝汤》、《卢米埃工厂的大门》、《洒水记》等短片,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首次放映,它向世人宣告:电影诞生了。此后,电影经历了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随着新的电影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诸如环幕电影、立体电影、动感电影等相继问世。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机械电视,并于次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公开表演。1936年11月,英国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此举宣告了电视的发明。

1954年,美国试验成功了彩色电视,7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卫星电视传播,率先发射“同步静止卫星”,使电视超越空间的界限。随后,数码电视等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了电视业进一步的普及与繁荣。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开发(如镭射光碟电影、光缆电影等),储存资讯媒介由磁性材料向光学记录材料的转换,捕捉信息手段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等,人类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把上个世纪交替之际由电影滥觞的媒体革命推向一个新阶段。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险者”号登陆火星,它第一次向地球发回了彩色三向度立体图像照片,这或许是当代顶端的影视技术最新成就的一次有力展示。在这不断迈进的步伐声中,不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媒体革命”的来临吗?

这种延续不断的“媒体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不是吗?从全球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令世人为之疯狂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到地区性的实况转播一场文艺演出、一次爱心活动,能离得开现代影视技术吗?这种延续不断的“媒体革命”,也日益在历史学中引发了反应,具体说来,现代媒体与历史学日益“联姻”,并显示出了成效,当然也引发了争议。1983年和1985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办了两次影视与历史学的专题讨论会,并在该协会出版的《美国历史评论》中,另辟专栏,评论历史影视片的史学价值。1988年12月出版的《美国历史评论》,发表了一组论文,专门讨论影视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其中有一篇即为海登·怀特所撰,本文所说的“影视史学”这一名词,其源头还是要追溯到他那里。

二、克丽奥的新名字

说起海登·怀特,本文作者与这位被学术界称为“后现代主义史学大师”者曾有过接触,那是在三年前,2004年4月上旬,百年校庆前夕的复旦,万木竞秀,春意盎然,时值第九届“中华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新意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之际,海登·怀特应邀与会,他风尘仆仆地走进复旦园。

海登·怀特

海登·怀特的《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首先提出了迄今为止已被不少人所沿用的“影视史学”这个“经典性”的定义。个人以为,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至少有以下几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1。关于“影视史学”的定义。海登·怀特在该文中,杜撰了一个与“书写史学”(Histraphy)相对应的新词“Historiophoty”,中译为“影视史学”。在这里,所谓“书写史学”,指的是口传的意象以及书写的话语所传达的历史,而“影视史学”则是指透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按:这一定义可成“一家之言”,当然会引发不同意见,对此容下文另议。)

2。电影或电视的确比书写史学更能表现某些历史现象,例如风光景物、环境气氛以及复杂多变的冲突、战争、群众、情绪等等。(按:电影电视以特有的视觉具象,显示出了无限的张力,这是任何书写史学都难以达到的。)

3。选择以视觉影像传达历史文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也就决定了它所用的“词汇”、“文法”和“句法”,这与透过书写或语言所揭示的是大异其趣的。影像的证据,尤其是电影和照片,是重塑(重现)某些历史情境的基本证据,它比单独使用书写的或语言的证据更确实可靠。(按:这颇能反映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史家对“证据”的看法。)

4。任何历史作品不论是视觉的或书写的,都无法将有意陈述的历史事件或场景,完整地或大部分地传真出来,即使历史上任何一件小事也无法全盘重现。(按:客观存在的历史与影视史学作品或书写史学作品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两者之间也许永远只能是一条渐近线。即使是现代克隆技术,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