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 > 结语(第2页)

结语(第2页)

[19](元)脱脱:《宋史·张威传》卷四〇三,第35册,12215页。

[2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二〇之一三、一四,第8册,7108页。据《宋史·李好义传》等收复西和州的是李好义,但李好古当时确有其人,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九《蜀士立功立节次第》中,李好古排在第三等(655页)。或以为李好义、李好古就是平定吴曦之时有名的李氏兄弟,但《宋史·杨巨源传》言李氏兄弟是李好义、李好问。李氏或是兄弟三人?未能确定。若李氏果为三兄弟,则好义、好古兄弟共赴西和之役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如果是这样,依《宋会要辑稿》则张威就隶属李好古部下。《西山文集》卷二三《赐都统制王喜马军都虞候许俊都统制刘元鼎李贵王大才庄松何汝霖副都统制吕春李好古卢彦张威石宗水军统制冯榯银合夏药敕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347页),李好古、张威已经同为副都统制,但李好古排名仍正在张威前。好义、好古是否兄弟这个问题并非大问题,只是后来,李好古在嘉定十二年杀了张威之弟张彪(一作张斌),张威又借利州路安抚使丁焴之手杀李好古。好义、好古两位在平定吴曦中立有大功的将领,好义被王喜派人毒死,好古死于张威的报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蜀口武将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21]《嘉定刻石》,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84页。据拓片文字有改动,《礼县金石集锦》释文“嘉定改元元年”,误增一“元”字,今据拓片删去。

[22]陈显远编:《汉中碑石》,138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此摩崖题记刻于略阳县灵岩寺后洞奈何桥右侧石崖,《陕西金石志》《关中金石记》、道光《略阳县志》均有著录。《汉中碑石》采用《关中金石记》录文。

[23](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五,汝企和点校,285页。

[24](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五,汝企和点校,285~286页。

[25]《重建州治记》,见陈显远编:《汉中碑石》,142页。“嘉定”指嘉定十二年。

[26]《宋故太孺人陈氏墓志铭》,见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下册,16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7]嘉定十一年冬。

[28](元)脱脱:《宋史·崔与之传》卷四〇六,第35册,12260页。

[29](元)脱脱:《宋史·张威传》卷四〇三,第35册,12214页。

[30]前面已经讲到李好古杀张彪、张威借人之手杀李好古可能是蜀口武将间错综的矛盾所致,而丁焴杀李好古其实是在危机情况下对武将的一种选择,这种决策的对错很难说清,后来就有人为李好古鸣冤:“壬辰,知沔州兼利西安抚丁焴特转朝奉大夫直龙图阁,赏其诛李好古之功也。好古为利路副总管,擅斩统制张斌,领兵二千,径下沔州。或言其谋害张威、张虎,焴执而诛之。故有是命。其后乃有言好古冤者。”[(宋)刘克庄:《玉牒初草(皇宋宁宗皇帝嘉定十二年)》,见《后村集》卷四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0册,480页]。这种局面,以前张浚在杀曲端而选择吴玠时已经发生过,只是丁焴杀李好古选择张威影响没那么大,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张威能力更强;而前者则影响更大,原因更复杂。(参考杨倩描:《吴家将》,44页;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85~108页。)

[31](元)脱脱:《宋史·安丙传》卷四〇二,第35册,12192页;(元)脱脱:《宋史·张威传》卷四〇三,第35册,12215页;《安丙墓志铭》,见蔡东洲、胡宁:《安丙研究》,第七章“安丙墓志铭考补”,167页,成都,巴蜀书社,2004。

[32](宋)魏了翁:《朝请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主管冲佑观虞公墓志铭》,见《鹤山集》卷七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3册,184页。

[33](宋)真德秀:《故资政殿学士李公神道碑》,见《西山文集》卷四一,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655页。

[34](宋)刘克庄:《玉牒初草(皇宋宁宗皇帝嘉定十二年)》,见《后村集》卷四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0册,480页。从进军路线上看,张威出天水、程信出长道,应该是与夏人协同作战的主力部队,金州都统等为策应部队。据金人记述,程信所领利州都统军人数为四万(《金史·赤盏合喜传》卷一百一十三,第7册,2493页),这与吴曦之变以前兴州都统一支独大的情况不同,吴曦之变后,兴州都统一分为二,分出一半为利州都统,势力削弱,蜀口兵力分布有变化,利州都统军力当为五军,而且精锐的摧锋、踏白二军似乎在利州都统(《宋史·曹友闻传》卷四四九,第38册,13235页),堪任主力。故程信职位为副都统,比张威低,但所控兵力并不比张威少。关于蜀口三大都统兵力等问题,可参考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119页。

[35]联合西夏夹攻金的计划。

[36](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卷四八六,第40册,14027页。

[37]此节涉及安丙的事迹,基本采用蔡东洲、胡宁的研究成果,见蔡东洲、胡宁:《安丙研究》。

[38]吴天墀:《西夏史稿》,88~94页。

[39]关于南宋与西夏间联合军事行动的研究,蔡东洲先生有重要研究成果,见蔡东洲:《论南宋同西夏的关系》,见李范文主编,罗矛昆、张迎胜副主编:《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50~158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蔡东洲、胡宁:《安丙研究》,85~94页。

[40](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卷四八六,第40册,14027页;(宋)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五,汝企和点校,287~288页。

[41](元)脱脱:《金史·宣宗纪》卷一五,第2册,344页;(元)脱脱:《金史·承立传》卷一一六,第8册,3551页;(元)脱脱:《金史·西夏传》卷一三四,第8册,2874页。

[42](元)脱脱:《宋史·宁宗纪四》卷四〇,第3册,775页。

[43](元)脱脱:《金史·赤盏合喜传》卷一〇三,第7册,2493页。

[44](元)脱脱:《宋史·张威传》卷四〇三,第35册,12215页。

[45](元)脱脱:《宋史·安丙传》卷四〇二,第35册,12194页;(元)脱脱:《宋史·张威传》卷四〇三,第35册,12215页;(宋)魏了翁:《知文州主管华州云台观安君墓志铭》,见《鹤山集》卷七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3册,179~182页。

[46]黄宽重先生提出“嘉定现象”的概念,呼吁把宁宗嘉定年间社会的各种变化放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加强研究,探索其在南宋乃至中国历史转变的地位与特性。黄宽重:《“嘉定现象”的研究议题与资料》,载《中国史研究》,2013(2)。

[47]抄录自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87页。句读略有不同。

[48]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86页。

[49]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礼县金石集锦》,8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