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卷一八,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8册,337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宋)范祖禹:《唐鉴》卷三,80~81页。
[13](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西域传》卷八三,第6册,1860页。
[14](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突厥传》卷八四,第6册,1874页。
[15]《长编》卷一五〇,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第11册,3641页。宋人对契丹的看法可参考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83~10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长编》卷六九,大中祥符元年五月甲午条,第6册,1548页。另参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二之二,第8册,76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
[17](元)脱脱:《辽史·仪卫志一》卷五五,第2册,89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辽)耶律俨:《道宗皇帝哀册》,见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574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10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630页。关于辽、金的中国观可参考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正统性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2);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4);赵永春:《试论辽人的“中国”观》,载《文史哲》,2010(3)。
[21]此点蒙聂鸿音先生提示,参见《回归考据学:21世纪西夏文献研究新动向》(成都,四川大学名师讲堂,2012-11-21),特致谢。
[22]史金波:《西夏社会》,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吴天墀:《西夏称“邦泥定”即“白上国”新解》,见《吴天墀文史存稿》,281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4]吴天墀:《西夏称“邦泥定”即“白上国”新解》,见《吴天墀文史存稿》,281、287页。宋朝对外邦进呈表章先翻译,再改写、润色的情况,可参考黄纯艳:《“藩服自有格式”:外交文书所见宋朝与周边诸国的双向认识》,载《学术月刊》,2008(8)。
[25](明)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陈庆英译,203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26]罗继祖:《八大王元俨》,见《枫窗三录》卷二,190页,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
[27]《长编》卷一五〇,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第11册,3644页。
[28]《长编》卷一五〇,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第11册,3644~3647页。
[29]《长编》卷二三五,熙宁五年七月丙午条,第17册,5719页。
[30]《长编》卷四〇九,元祐三年四月壬午条,第28册,9966页。
[31]《长编》卷一五五,庆历五年四月戊辰条,第12册,3772页。关于余靖出使时使用蕃语的问题,参见曹家齐:《余靖出使契丹与蕃语诗致祸考议——兼说北宋仁宗朝廷对契丹之态度》,见《宋代的交通与政治》,301~32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7。
[32](辽)段温恭:《特建葬舍利幢记》,见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412页。
[33](辽)棋峰虚缘老人:《登州福山县侧立普安院希公戒师灵塔》,见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524页。
[34]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杨富学、陈爱峰:《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230~249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
[35](宋)陆游撰:《老学菴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陆游所记“葬德顺军陇干县”,属误记(见杨倩描:《吴家将》,113页注解(41),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36]这个华严的比喻参见王东杰在“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与发展态势研究会议”(喀什,2012-08-18)上的发言。
[37][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12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8]现代民族通常也具有这种复杂的混合特点,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现代就像一幅覆画,上面记载着不同时代的经验和认同,记载着各种各样族裔形成过程,早期的影响在后期又被修正,结果产生了我们称为‘民族’的集体文化单元性质的混合物。”见[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68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9]这一问题还可参考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0]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英]艾伦·麦克法兰主讲:《现代世界的诞生》,刘北成评议,刘东主持,管可秾译,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1][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吴象婴校订,57~59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2][美]杜赞奇:《不平衡发展与多民族国家:二十世纪的中国与现代世界》,成都,四川大学演讲,2010-10-10;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读〈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见《读史的智慧》,70~86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39~71页;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EvelynS。Rawski(罗友枝),TheLastEmperors:ASocialHistImperialInstitutions,Berkeley,UyofiaPress,2001;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载《清史研究》,2011(1)。
[43][日]杉山正明:《蒙古时代史研究的现状及课题》,见[日]近藤一成主编:《宋元史学的基本问题》,289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