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综合课程的发展历史 >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代序(第2页)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代序(第2页)

依据课程体系的整合程度,课程综合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2]:一是“3年一贯融合式”,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要素完全整合,高度综合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二是“1+1+1融合式”,即采取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流的方式,分阶段学习不同类型课程与内容;三是“2+1融合式”,即前两年学习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内容,后一年学习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三年一贯整体融合是理想的追求,借由后两种模式进行过渡也是可行的选择。

第七,课题组认为,课程体系构建是综合高中走向成功的关键,这是对世界综合高中发展经验得失的总结。因此,开设综合中学,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必须重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的设计,使之充分体现出综合高中的特点。

在课程目标上,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要体现:一是注重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共同的基础。二是注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三是注重为学生的适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四是注重为学生增进自我认识提供适切的引导。

在课程结构上,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主要反映在课程门类的构成、课程门类的组织以及课时比例的安排三个方面。

在课程管理上,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要实行分权式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

第八,本课题组依据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的特点,设计了广东省综合高中课程方案。

方案坚持综合高中办学三原则:发展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基础性原则。

方案依据综合高中课程的功能定位,设置四种类型的课程,一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基础课程,二是为学生继续升学做准备的学术课程,三是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技术课程,四是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拓展课程。

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通识、体育与健康、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其中,通识是新增的跨学科领域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学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与基础课程积极配合,依托各科目纵横两个方向的有效连接,帮助学生夯实学业基础,为其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提供充分的支持。学术课程在横向上要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要求,增设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的研究性学习,在纵向上要适度加深基础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难度,以保证达到国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术水平的相应要求。

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就业提供充分的支持。技术课程由专业基础、专业专门化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主要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和法律共18个门类。学校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开设专业课程,原则上各校开设的专业数量不能少于两个。

拓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拓展学生的选学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它主要包括知识拓展、能力拓展、兴趣拓展和实践拓展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涵盖针对不同主题的多个课程模块。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发展方向及专业类型,积极整合内外资源,分层递进的设置拓展课程的模块内容,原则上各类选修课程开设的模块不能少于6个。学校可以采用“限选”和“任选”两种方式开设拓展课程,形成与学术类课程和职业类课程相匹配的模块组合,以保证学生修习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在课程设置上,综合高中的学制为三年。整个学习期间,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水平、能力及兴趣等,进行两次分流。第一学年结束前,根据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两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流;第二学年结束前,则根据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升入高职院校和直接就业三种目标,再次对学生进行分流。综合高中的课程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及目标的变化,通过不同课程类型的组合与内容比例的调整,达到分类培养的要求。

具体而言,综合高中的课程由公共课程和专门课程两部分构成。公共课程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基础课程以公共必修形式开设,拓展课程以公共选修的形式开设。专门课程主要是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修习的学术课程或职业课程,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供学生第一次分流后学习使用。

学生第二次分流之后,可针对以直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适度调整基础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在基础课程达到中等水平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或免修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以便增加职业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保证学生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参与综合实训和岗位实习等活动。

第九,课题组认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需要有效的组织实施,包括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充分而恰当地指导选课、灵活而多样地开展教学、建立综合高中教研体系、积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和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第十,发展综合高中要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包括把综合高中改革试点列入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高校招生录取配套政策研制;明确综合高中申办条件;制定综合高中师资解决方案;确定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理顺综合高中招生、学制、学籍管理等问题;出台综合高中课程方案;出台综合高中评价方案。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是最具有多样性的物种。在“学术”与“技能”之间,实际上横亘着广阔的过渡地带。同样,在“学术性向者”与“技能性向者”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第三种人群”。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应关切这一群体的诉求。在需要做出人生抉择的阶段,如果人们只有一次机会在“非此即彼”的备选答案中做出选择,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也可能是人们抱憾终身的因素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好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丰富的,而且也是多样的、可选择的。而这正是综合高中的生命力所在。

是的,我们为什么不让人们有多种选择呢?我们为什么不让人们有多次选择呢?新时代已经来临,可以预言,综合高中的春天很快也会到来。

课题组

[1]本研究项目于2014年11月申报,广东省财政厅于2015年3月下达批复文件。课题组随即筹备开题工作,并于2015年4月14日正式开题,研究时间为6个月,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5年11月19日,课题组所在单位科研处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臣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李海东主任、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苏年福副区长、河源技师学院黎海波校长等组成专家组,对课题进行现场结题评审。同时,邀请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发包方)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到会指导。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完成了预定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一致同意通过对该课题成果的鉴定,同时建议:1。在进一步完善综合高中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研制综合高中课程的实施方案;2。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国内外综合高中学校个案研究,结合综合高中办学过程深化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研究。为此,课题组对课题成果进行深化研究和进一步完善,同时拟订了后续研究计划。

[2]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