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社学 > 三结语(第3页)

三结语(第3页)

[56]王守仁,《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书》一,21页。

[57]王畿,《南游会纪》,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7,3a页;王畿又说:“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原是万物一体之仁。”《答退斋林子问》,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4,7b页。

[58]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13a页。又如王阳明:“子夏圣门高弟,曾子数其失,则曰,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夫离群索居之在昔贤,已不能无过,况吾侪乎。”徐榜:“离群索居,前贤患之,事贤友仁,为仁之利器也。”王阳明,《与陆元静》二,见《王阳明全书》二,17页;徐榜,《白水质问》,7b~8a页。

[59]罗洪先,《寄尹道舆》,见《念庵文集》,卷3,56b页。

[60]张廷玉,《明史》,卷283,7278~7299页。

[61]王艮,《重镌心斋先生全集》,卷3,52a~52b页。

[62]王艮,《重镌心斋先生全集》,卷2,7a~8a页。

[63]王艮,《王心斋全集》,卷2,9a页。

[64]王畿,《与罗念庵》《答刘凝斋》,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0,6a~6b页;卷11,6b页。

[65]王畿,《与赵麟阳》《与萧来凤》,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1,1a页,卷12,28b~29a页。

[66]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1,15~16页。

[67]陈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旧抄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室,卷5,8a页。

[68]黄干,《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院刊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室,卷19,2a~2b页。

[69]《孟子·滕文公上》记五伦时,以父子为首,而《中庸》第二十章列序此五种关系时,则以君臣为首。徐复观先生认为汉以后儒家以三纲思想通过《孝经》而塑造了移孝作忠的观念,使得君父不可分,以此来提高君主地位,巩固君主专制的结构,此已与原初以家庭孝道为核心的思想不同。见徐复观,《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中的诸问题》,见氏著,《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155~200页。

[70]HsuDau-lihoftheFiveHumaionsoffuentaSerica29(1970—1971),pp。27~37。

[71]王畿,《天心授受册》,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5,36a~38a页。

[72]王畿,《天心授受册》,《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5,36a~38a页。

[73]何心隐,《论友》,见容肇祖编,《何心隐集》,28页。

[74]李贽,《何心隐论》,见《焚书》,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卷3,90页。

[75]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454~458页。

[76]吕坤,《呻吟语》,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卷1“伦理”,4b页。

[77]陈继儒,《友论小叙》,载利玛窦,《友论》,卷首,见《宝颜堂秘籍》,册24,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

[78]陈继儒,《友论小叙》,载利玛窦,《友论》,卷首,见《宝颜堂秘籍》,册24,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

[79]顾大韶,《放言》三,见黄宗羲编,《明文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卷99,2b~4b页。

[80]陶望龄,《辛丑入都寄君奭弟书》十四,见《陶文简公集》,卷13,49a页。

[81]程颐,《易程传》,台北:世界书局,1982年,261页。

[82]《论语·颜渊》。

[83]《孟子·万章下》。

[84]《孟子·离娄》:“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又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