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25b页(352页)。
[257]宋仪望,《明故兵科都给事中前川曾公行传》,见《华阳馆文集》,卷11,29a~37b页。云津,指云津书院,在县治南龙洲上;郭应奎,字致祥,是湛若水的学生,倡建萃和书院于县儒学右书社旧址,为泰和士子讲学重镇。见《泰和县志》,卷8,1a~3b、8a~9a页;卷17,24b页。
[258]《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26a页(353页)。
[259]胡直,《王氏内外篇序》,见《衡庐精舍藏稿》,卷8,64a~66a页。
[260]聂豹,《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谥文庄南野欧阳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12a页。
[261]胡直,《困学记》,见《明儒学案》,卷22,519~526页。
[262]讲学虽然标榜学圣人之学,但是在当时的确掺杂着许多政治利益的考虑,许多年轻生员的踊跃投入,绝不都是为了学做圣人,尤其以官员身份提倡的讲学更是如此,这一点讲学领袖是心知肚明的,欧阳德谈到京师讲学情形曾说:“此中诸生虽日进讲,终是势利场中,真实切磋者寡。”地方上讲学情形或许稍好,但应亦未能免俗。欧阳德,《答邹东廓》,见《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2,3a页。
[263]胡直,《困学记》见《明儒学案》,卷22,519~526页。
[264]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5]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6]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7]胡直,《王氏冠山墓记》,见《衡庐精舍藏稿》,卷11,13b~15a页。
[268]《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34a~34b页(357页)。
[269]胡直,《爱日堂记》,见《衡庐精舍藏稿》,卷11,6a~8a页。
[270]胡直,《亡友欧阳生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5,10a~13b页。
[271]贡安国、沈宠的生平及其与泾县水西会的关系,见本书下一章。
[272]周贤宣,字仲含,万安人,历延平守,时引博士弟子诵说经义。为海道副使时,军务倥偬,便讲道芝山书院,致仕后,与郡诸君子结社白云之巅,训迪后进。王时槐,《右布政周公贤宣传》,收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卷90,3908~3909页。
[273]萧廪传,见《明史》,卷227,5959~5960页。
[274]胡直,《欧阳干江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4,1a~13a页。
[275]胡直,《困学记》。
[27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2,526页。
[277]胡直,《螺溪处士胡君偕配刘孺人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9b~14a页。
[278]胡直,《仁社三逸图赞》,见《衡庐续稿》,卷5,5b~7b页;《螺溪处士胡君偕配刘孺人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9b~14a页。
[279]《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8,14b~15a页(170页)。
[280]《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8,14a~15b页。
[281]胡直,《仁社三逸图赞》。
[282]郭子章所写的行状中,提及为胡直整理文稿的门人陈秉浩、欧阳宗翰。郭子章,《先师胡庐山先生行状》,见《玭衣生粤草》,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6,18b页。
[283]郭子章的生平,见《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35a~38b页(357~359页)。
[284]JohnDardess,AMiy,Ch。8。
[285]IreneBloom,“OraingThought:SomecreteEvidehePhilosophyofLo,”inWm。TheodoredeBaryandIreneBloom,eds。PrindPractiewYork:biaUyPress,1979,pp。69~125;JohnDardess,AMiy,C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