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综合上述阳明讲会在诸县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吉安府阳明讲会大致的兴衰状况,依时序可整理如下:吉安府第一个阳明讲会成立于1526年,是由安福南乡刘邦采等领导组成的小型地方讲会,16世纪30—40年代由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家居,欧阳德亦有四年的时间居乡,这些著名学者在本乡极力倡导兴会,加上程文德出任知县以及徐阶担任江西学政的双重帮助,阳明讲会在吉安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533年首次召开青原大会,从此青原会成为江右阳明讲学的象征;1536年复古书院建成,使安福县的阳明学更具扩展、传承的实力;1558年复真书院建成,则是安福刘氏学者惜阴会讲学的成果。吉水县由罗洪先带动讲学风气,从1543年玄潭雪浪阁的兴建,1546年辟石莲洞,到1557年石莲洞扩大增建,虽然罗洪先本人日益倾向潜居静修,但一直到1564年他去世为止,石莲松原始终吸引着各地学者前来请益讲论,实为一重要的学术中心。永丰县的阳明讲学以聂豹为领袖,他虽没有建立自己讲学书院,却带领众多弟子,并参与青原、玄潭的讲学。1543年曾梦祺构龙冈书院讲学,1559年刘沈等学者建立了太极书院,也都有阳明学的渊源。泰和县则靠欧阳德于1542—1546年的兴发,带出一批年轻学者,加入青原、松原石莲讲学的行列。
欧阳德逝于1554年,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均凋谢于16世纪60年代早期,此时阳明讲学的气势已明显衰弱。然而不久,第二代的江右学者成功地接棒,再度兴起青原山讲会的盛况,这一波的复兴主要靠邹德涵、邹德溥兄弟于1569—1571年的提倡,以及王时槐、胡直、刘元卿、邹元标、郭子章等人的参与和带领。这一波的复兴也带动了新地方讲会的成立,以及地方书院、讲所的兴建。例如,1567年以来王时槐带领庐陵县的能仁会,成为日后兴建西原惜阴会馆的基础;1573年刘元卿等人兴建的复礼书院,是安福西乡讲学的重要里程碑;1577年泰和的求仁书院则是胡直领导讲学的成果。
然而1570年兴发的讲学活动,不久便遇上最强劲的对手——张居正主政时期对讲学的压抑。面对如此强大的政治阻力,讲学活动虽未被完全扼杀,却受创颇深,尤其像复古书院这样著名的大书院,所受冲击更深。张居正去世后,邹元标上疏请复受毁书院获准,于是1583—1585年,各地纷纷展开重修书院的工程。1583年仁文书院建成,日后成为邹元标讲学的重镇,也是吉水县的讲学中心;1585年安福复古书院也重新完工;1583—1587年王时槐的讲学中心——西原惜阴会馆——兴建完成;安福西乡以刘元卿为中心的讲学,则分别于1592年和1603年兴建了识仁书院、中道会馆。
综言之,从正德末年开始,江右阳明讲学共经历了三波兴盛的风潮,都是靠各县学者彼此联合、共同讲学所带出的结果。这三个时期分别为:16世纪10年代当王阳明亲身讲学江右时期,此时许多学者信服良知学,归入王门,此也是阳明学派正式形成的年代;第二个时期是16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靠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等人的带领,青原会与复古书院的讲学从此成为江右阳明学的代表,此也是阳明讲学到达鼎盛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6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江右王阳明及身弟子均已去世,讲学气势衰微,此波复兴讲学的运动则由第二、第三代阳明弟子领导,主要领袖是邹德涵、邹德溥、王时槐、陈嘉谟、刘元卿、胡直、郭汝霖,仍然聚讲青原山。
进入17世纪,阳明讲学气势明显不彰,一方面学术社会舆论纷纷指责讲学的弊病、思以矫正之;另一方面阳明学在经过三四代的传承之后,学者对王阳明的学术虽依然尊重,但对这位先师本人则不再有那种全然相信、愿意奉献己生以传其学脉的个人情感,加上不同思想论辩的激**、阳明学被严格地反省与修正,即便晚明东林、复社等结社讲学的风尚更盛,但已有意识脱离阳明学的内容。从吉安府阳明讲会的发展情形,我们看见参与讲学的人数减缩,连带效应则是:能够在困难的科举中胜出,且愿意投身阳明讲学的精英,变得非常稀少。上述吉安各县,进入晚明都面临缺乏缙绅之士提倡兴会的局面,因此在17世纪初,除了吉水的邹元标、庐陵的贺沚所带领的讲学外,阳明讲会活动已明显衰微。再经过1625年魏忠贤的摧毁,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后来仍有修复书院的举动,以及施闰章试图再兴青原会的努力,但毕竟阳明学的时代已过去,新修的书院可以承载另一种学术活动的进行,施闰章主盟的青原会,与其看作是对阳明学的提倡,毋宁说是对阳明学黄金时代的眷恋。
从本章所论吉安各县讲会活动的发展,我们发现,除了安福以外,泰和、永丰、吉水三县的讲学风尚均不能持久。泰和的欧阳德因长期仕宦在外,儿子欧阳绍庆同样居乡日少,因此虽然欧阳出身泰和望族,父子两人又热衷讲学,但其讲学并没有在泰和县内扎根。而胡直一辈的泰和学者尽管有心讲学,却或困于功名,或早逝,不能成大气候;胡直功成名就之后虽回乡主持求仁书社讲学,也无法形成一活络的讲学中心。永丰和吉水也同样在晚明呈现后继乏人的情形。永丰的聂豹曾经有力地吸纳当地本有的白沙学风,与邹守益、罗洪先等人的讲学联结,在永丰县带出阳明讲学的风潮,不过其门人中只有郭汝霖能够承接在本乡倡导讲学的工作,郭汝霖晚年结合刘沈等地方学者,创建太极书院和敦复会,可惜从现有资料中几乎看不出此地方讲会的活动与后续发展。吉水县的情形则是,罗洪先后来转向静修,对讲学不热衷,加上许多吉水门生早逝,使得吉水县的讲学活动在罗洪先之后出现断裂的情形;后来的邹元标,其学实得于胡直等人16世纪70年代在青原山的会讲,而邹元标于万历年间兴发的吉水讲学,则又多赖时势与其个人声望所成,且已不惜放弃阳明学的标志。若先不论邹元标的讲学,吉水、泰和、永丰三县从16世纪30年代陆续兴起的阳明讲学风尚,其实在16世纪80年代已明显不能继续。
相较之下,从安福县扩大到庐陵的讲学,则有较长的延续性,地方乡里的小型讲会与复古、青原大会并存的情形,也较明显。邹守益的家族能够长期取得学术与社会精英的地位,并且至少五代传承理学、投身讲会,使得邹氏家族主盟的复古书院、东山会,得以长期经营,且持续带领青原讲会。而安福南乡刘文敏等学者,则成功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术领袖,如王时槐、陈嘉谟、刘元卿等,并且将地方惜阴会的运作模式与精神,配合着学说的内涵,扩展到安福西乡和庐陵西原。位于庐陵的青原会,同时担负着江右讲学精神象征与实际凝聚各县精英会讲的双重功能,也有助于安福、庐陵地区成为江右讲学的中心。
[1]王畿:《漫语赠韩天叙分教安成》,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6,34b~36a页。
[2]魏嵩山、萧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七章。
[3]魏嵩山、萧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第九章。
[4]《吉安府志》,余之祯修,王时槐纂,明万历十三年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卷13,1a页(189页)。
[5]关于各县户丁数与田地山塘面积,参看《吉安府志》,万历十三年刊本,卷13。
[6]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进士人数的明显差距可见二县学术水平较弱,永宁和龙泉县仅分别产生1名进士,安福县则有72名,庐陵县和泰和县亦分别有57、53名。亦参见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70~71、81页。
[7]永新县内有甘公亮、刘孔愚、颜铎、贺世采、戴有孚、甘雨等人参与阳明讲学,见《永新县志》,萧玉春修,李炜纂,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卷16,31b~40b页(1293—1310页)。万安县有朱衡、周贤宣等人聚讲精修观,后于嘉请二十七年,兴建云兴书院。《王阳明年谱》,见《王阳明全书》四,174页。其他两县的阳明讲学者,可参见县志的记载,但主要跟随在本文所讨论的讲学领袖下,从事讲学活动。另外,永新县是颜钧的家乡,颜钧二十五岁时接触阳明学而有得,在家乡成立“三都萃和会”,宣讲儒学伦理要义。又曾师安福刘师泉,但无所得,后拜王艮为师,成为泰州学派著名的讲学者,然颜钧中年讲学地多在大江南北各地,并不在永新,晚年虽居乡多年,但却没有太多讲学的记录。关于颜钧生平,见《颜钧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刘宗周:“东廓以独知为良知,以戒惧慎独为致良知之功。此是师门本旨,而学焉者失之,浸流入猖狂一路。惟东廓斤斤以身体之,便将此意做实落工夫,卓然守圣矩,无少畔援。诸所论著,皆不落他人训诂良知窠臼,先生之教,率赖以不敝,可谓有功师门矣。”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8页。
[9]关于邹守益家族,见KaheJiangyouGroup:dSoSixteeurya,”Ph。D。Dissertation,YaleUyDissertation,1987,pp。131~142。
[10]一纪为十二年。引文载邹德涵,《文庄府君传》,见《邹聚所先生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3,55a~55b页。
[11]邹守益生平,参见耿定向,《东廓邹先生传》,见《耿天台先生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卷14,10a~29a页(353~362页)。亦见张廷玉,《明史》,卷283,7269~7270页。
[12]邹守益与欧阳德等人对南中一带讲学有极大启发作用,见第四章。
[13]南乡惜阴会成立于1526年。
[14]邹守益,《书青原嘉会卷》,见《东廓邹先生文集》,卷9,14b~16b页。
[15]释笑峰等撰、施闰章补辑,见《青原志略》,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6]邹守益,《简方时勉》,见《东廓邹先生文集》,卷7,14a页。
[17]王畿和钱德洪曾带领贡安国等诸生赴青原会,并商议泾县成立水西会之事,见《宁国府志》,庄泰弘等纂修,康熙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卷5,22a~22b页(275~276页)。
[18]邹守益,《青原再会语》,见《东廓邹先生文集》,卷9,19a页。
[19]《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5,22a~b页(275~276页)。
[20]第一个惜阴会成立于南乡,北乡有东山会与连山书院,东乡有道东书院,西则有识仁书院等,见下文。
[21]“按书院惟复古公于一邑,若东之道东,南之复真、同善,西之识仁、复礼、中道,北之宗孔,则又各乡所建者。”见《安福县志》(张绣中等纂修,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卷5,10页(233页)。
[22]王畿,《漫语赠韩天叙分教安成》,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6,34b页。
[23]邹守益,《复古书院记》,见《东廓邹先生文集》,卷6,17a~19a页。
[24]书院结构为:前为道德门,中为文明堂,左右有忠信、笃敬两斋,后为茂对堂。东西两侧共有号舍八间,尊经阁下祀王阳明。见《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3,6b页(226页)。
[25]王时槐,《东山会田记》,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3,38a~39b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