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思想到底是什么 > 三结语(第1页)

三结语(第1页)

三、结语

朋友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受重视,被视为是君子修身成德上极重要的同伴与帮助。《易传》兑卦象辞:“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81]《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82]《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83]都可见儒家把成德责善的责任加诸朋友身上。[84]在传统五伦中,有别于父子兄弟血缘关系上的亲爱与顺从,也不同于君臣政治关系中的遇合与臣服,友伦以其责善辅仁的功能以及较平等而宽广的社会关系,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在儒家强调从自身、家庭,到国家、天下层层推至有差等的伦理关系网络下,以及以政治为主要关切的特质中,朋友之伦无疑是五伦中的第五顺位。纵使这样的顺序并未被刻意强调或区分彼此的从属关系,亦即五伦的重要性经常是被并列式地申明,但是在明代之前并没有出现高举朋友之伦于其他四伦之上的言论。

明代阳明学者在召聚同志讲学、优游于师友间的浪潮下,对友伦的提倡又创造了新的**。他们以“以友辅仁”作为讲会的理想,说明朋友乃修身成德不可或缺的要素;又进而在“万物一体之仁”的理想中,提升朋友讲学的崇高性与经世济用的面向;而呼应着某些学者全心投入同志讲会、周游求友的生活形态,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种以友伦来涵摄、界定其他人伦理想的看法,以道义为连属的朋友关系也被诠释为社群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本章主要强调阳明学者突出的友论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学者们热衷参与讲会活动及热切求友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内涵间有一紧密的互动关系。综观阳明学者的文集,我们清楚看见他们在强调朋友的重要性时,都明显指涉一具体存在的讲会,并鼓励人要聚会以亲师取友,不可草率轻忽。同志讲会对许多阳明学者而言,是一可以学习成仁的理想境域,是关乎其信仰与生命定位的精神倚靠,也是可以实现患难相恤、互相资助的社群。虽然同志讲会的兴盛并未能普遍地改变传统以家庭为社会核心的看法,但对某些学者而言,朋友社群显然是他们精神和求道生活中极亲密而重要的部分。

[1]Wm。TheodoredeBary,“IndividualismandHumanitarianismihought;”JosephP。McDermott,“FriendshipandItsFrieeMing,”《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7~96页。

[2]王阳明,《与朱守忠》,见《王阳明全书》二,25页。其他类似之论,请见《与陈国英》《与黄诚甫》二,见《王阳明全书》二,24、82页。

[3]王艮,《与俞纯夫》,见《重镌心斋先生全集》,卷4,1b页。

[4]欧阳德,《答聂双江》二,见王宗沐编校,《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嘉靖刊本影印,1990年,卷1,36b页。

[5]罗洪先,《与蔡督学》,见《石莲洞罗先生文集》,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四十五年跋陈于廷校梓刊本影印,1993年,卷7,40a~40b页。类似言论请参看,《答周济甫》,见《石莲洞罗先生文集》,卷9,57a~57b页;《答刘月川》,见《念庵文集》,卷3,15a~15b页。

[6]王畿,《桐川会约》,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39b页。类似言论请参看《留都会纪》,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4,21a~22a、31b~32a页。

[7]罗洪先,《东廓公六十序》,见《念庵文集》,卷11,54b页。

[8]见于王阳明,《启问道通书》,载《传习录》中,见《王阳明全书》一,47页。

[9]罗洪先,《答王龙溪》,见《念庵文集》,卷3,26a页。

[10]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64b页(128页)。

[11]见《邹聚所先生外集》,27b~29b页。

[12]王畿,《留都会纪》《天柱山房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4,22a页;卷5,28a~28b页。

[13]周汝登,《题友人书札》,见《周海门先生文录》,卷4,10b~12b页。

[14]聂豹,《送李子归宁都序》,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4,11b页。

[15]王畿,《蓬莱会籍申约》,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5,3b页。

[16]萧雍,《赤山会约》,16b页。

[17]关中士大夫之会由冯从吾主盟,冯从吾为湛甘泉弟子,一生从事讲学,且因与会者也以地方士大夫为主,应该可作为了解当时士大夫聚会之样态的参考。冯从吾,《冯少墟集》,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卷5,1页。

[18]参见黄宗明,《处分家务题册》;薛侃,《同门轮年抚孤题单》,以及《王阳明年谱》,嘉靖十年,收于《王阳明全书》四,290~292、167~168页;亦见王艮,《与薛中离》,《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卷4,35a~37a页。

[19]王栋,《祠堂始末事状》,收于《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卷1,25b页。

[20]参见罗洪先,《与吴荪塘邑令》《答王克斋都宪》,见《念庵文集》,卷4,37b~38b、41a~42b页。

[21]罗洪先,《答尹洞山》,见《念庵文集》,卷4,59b~60b页。

[22]容肇祖,《何心隐集序》,见容肇祖编,《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邹元标,《梁夫山传》,收于《何心隐集》附录,120~121页。

[23]黄宗羲:“其后山农(颜钧)以事系留京狱,先生(罗汝芳)尽鬻田产脱之,侍养于狱六年,不赴廷试。”《明儒学案》,卷34,761页。

[24]李贽旅居湖北黄安时,寄居在耿定向兄弟家,此时李贽与耿定理有亲密的交游;万历十三年至麻城,在周思久和周思敬兄弟的帮助下,住到维摩庵。参见张建业,《李贽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66~67、80页。

[25]《盱坛直诠》,下卷,73b页(29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