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先生讲学 > 五结语(第2页)

五结语(第2页)

[30]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24~28页。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3卷3期(1993年),679~712页。

[31]王阳明说:“故区区于友朋中,每以立志为说,亦知往往有厌其烦者,然卒不能舍是而别有所先,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王阳明,《寄张世文》,见《王阳明全书》二,101页。)大抵阳明学者本着“为仁由己”的信念,相信每个人的良知即是道德实践成始成终的根据,不需外求,因此均以“立志”为学之首务。如王艮:“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先师常云:‘学者立得定,便是尧舜文王孔子根基。’”(王艮,《王心斋全集》,卷2,3a页。)王畿说君子之学“莫先于辨志,莫要于求端志者。”(王畿,《水西同志会籍》,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13a页。)查铎:“学莫先于立志”,“既肯立志用功,始有病痛可言。”(查铎,《楚中会条》,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1a、2a页。)孟化鲤(1545—1597):“盖今之人无异于尧舜以来之人,而得与斯道者辰星,非学不讲,凡以志弗立尔。”(孟化鲤,《兴学会约序》,杨东明,《山居功课》,卷4,1b~2a页。)许多讲会的会约或主会者的勉励,也以“立志”为首,例如,晚明的水西会、稽山会、虞城兴学会等,均可见“立志”在阳明学者的教化活动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2]杨东明,《山居功课》,卷6,33a~33b页。

[33]杨东明,《山居功课》,卷6,33a~33b页。

[34]杨东明,《山居功课》,卷6,33a~33b页。

[35]杨东明,《学问要义》,见《山居功课》,卷4,6b~7a页。

[36]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4,8b页(264页)。

[37]周汝登,《宗溪王公六十寿序》,见《东越证学录》,卷8,6a~9a页(613~619页)。

[38]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4,8b页(264页)。

[39]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63b~64a页(126页)。

[40]王阳明:“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见《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172页;关于王畿强调良知现成,学问关键只在自信良知,见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14a~15b、8a~10a页;卷3,14b~16a页;卷4,6b~8a页。

[41]此处不是意指程朱学必定支离而不讲究尊德性,而是说明阳明学提出的要旨之一,正是针对程朱学由道问学而尊德性,由博学而返约的工夫论而发,认为有务外遗内,模糊道德实践的缺失。

[42]见《盱坛直诠》,上卷,1a~1b页(1~2页)。

[43]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1,25a页(137页)。

[44]例如,王艮见董燧瞑目趺坐,曰:“青天白日何自作鬼魅?”见年谱五十四岁下,见《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卷1,29b页。

[45]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48a页(95页)。

[46]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49a~49b页(97~98页)。

[47]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49a~49b页(97~98页)。

[48]“问:‘吾侪日来请教,或言观心,或言行己,或言博学,或言主静,先生皆未见许,然则谁人方可以言道耶?’子曰:‘此捧茶童子却是道也。’”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48b页(96页)。

[49]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50a~50b页(99~100页)。

[5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4,762页。

[51]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282~298页。

[52]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58a页(115页)。

[53]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39b~40a页(78~79页)。张元忭对罗汝芳这种直指道体的教法并不同意,但他对这段关于慎独的工夫论却深表同意,由此也可见罗汝芳教法所蕴含的不同着重面。张元忭之论,载《寄罗近溪》,见《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卷3,6a页。

[54]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58b页(116页)。

[55]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58b页(116页)。

[56]《盱坛直诠》,49a页(97页)。

[57]《盱坛直诠》,20a页(39页)。罗汝芳曾指示工夫要“浑身放下,视听言动都且信任天机。”《盱坛直诠》,48a~48b页(95~96页)。

[58]参见陈来,《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390~415页。

[59]关于罗汝芳的求道经验,参见《明儒学案》,卷34,760~763页;Yu-yingg,“PursuihoutBou’ai-essageandLoJu-faualDevelopment,1515-1553,”郝延平、魏秀梅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下,799~841页。亦见李庆龙,《罗汝芳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论文,1999年。

[60]见王艮年谱,二十七岁、二十九岁、三十岁下,收入王艮,《王心斋全集》,卷1,2b~3a页。

[61]颜钧,《履历》,《颜钧集》,33页。

[6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826~827页。关于邓鹤的生平与思想,参见荒木见悟,《邓豁渠の出现とその背景》,《中国心学の鼓动と佛教》,福冈:中国书店,1995年,261~296页。

[63]王畿,《新安福田山房六邑会籍》,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36b页。

[64]杨东明,《论学篇》,见《山居功课》,卷6,10a页。

[65]杨东明,《论学篇》,见《山居功课》,卷6,10a~12a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