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学者 > 引用书目(第8页)

引用书目(第8页)

吕妙芬:《施闰章的家族记忆与自我认同》,见《汉学研究》,2003年,2期21卷。

吕妙芬:《明代宁国府的阳明讲会活动》,见《新史学》,2001年,1期12卷。

吕妙芬:《妇女与明代理学的性命追求》,收入罗久蓉编:《无声之声Ⅲ:近代中国的妇女与文化,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吕妙芬:《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的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32期。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见《新史学》1999年,3期10卷。

李庆龙:《罗汝芳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论文,1999年。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26期。

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的形成》,“明人文集和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明代研究学会主办,2000年。

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论文,1995年。

林丽月:《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见《新史学》,1999年,3期10卷。

林丽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论》,见《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1年,19期。

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新史学》,1998年,3期9卷。

夏瑰琦:《略论王艮的哲学思想》,见《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期13卷。

孙中曾:《证人会、白马别会及刘宗周思想之发展》,收于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

宫崎市定:《明代苏松地方の士大夫と民眾——明代史の素描试み——》,见《亚洲史研究》,1964年,4期。

容肇祖:《何心隐及其思想》,见《辅仁学志》,1937年,1~2期,6卷。

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见《“中研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曹松叶:《宋元明清代书院概况》,见《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30年,113期10集。

张亨:《朱子的志业——建立道统意义之探讨》,见《台大中文学报》,1992年,5期。

张克伟:《阳明学研究论著目录》,见《书目季刊》,1988年,2期22卷。

曹淑娟:《颜子身讽说的义理性格与时代性格》,见《鹅湖月刊》,1992年,207期。

梁洪生:《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见《新史学》,1997年,1期8卷。

郭齐勇:《中国大陆地区近五年来(1993-1997)的儒学研究》,收入刘述先主编:《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中国大陆与台湾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0年。

陈来:《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见《哲学杂志》,2000年,31期。

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讲会活动》,见《中国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荣捷:《欧美之阳明学》,见《王阳明与禅》,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彭国翔:《周海门的学派归属〈明儒学案〉相关问题之检讨》,见《清华学报》,2001年,31期3卷。

曾光正:《不离俗而证真——泰州学派伦理观的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

程玉瑛:《王艮与泰州学派:良知的普及化》,见《“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9年,17期。

华山:《论泰州学派——与侯外庐先生商榷》,见《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1期。

贺广如:《江右王学及其相关书院之关系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硕士论文,1993年。

黄绍祖:《道统的由来与周易道统思想》,见《孔孟学报》,1979年,38期。

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见《汉学研究通讯》,2001年,78期。

福田殖:《罗念庵“冬游记”》,见《阳明学》,1994年,6号。

横田俊辉:《明代文人结社研究》,见《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3,1975年。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上海:复旦大学,1984年。

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见《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研究杂志社,1991年。

钟彩钧:《朱子学派尊德性道问学问题研究》,收入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