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二太炎门生(第2页)

二太炎门生(第2页)

[7]《苦茶——周作人回想录》,321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8]《胡适的日记》,392~393页。沈、马等人引进旁系,往往有利用(如吴虞)或借重(如王国维)之心。

[9]《胡适的日记》,238页。

[10]孙常炜编著:《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中册,502~503页,台北,“国史”馆,1986。

[11]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追忆蔡元培》,166页。

[12]王世杰:《追忆蔡先生》,《追忆蔡元培》,80页。

[13]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上册,581~58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4]《我观北大》,《鲁迅全集》第3卷,157~15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5]《十五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之进步》,《申报》,1926年10月10日国庆增刊。

[16]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下册,233、27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刘复本非同籍,而被沈尹默等认作同系。

[17]《留学时代》,《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2卷,384~394页,东京,筑摩书房,1975。

[18]《陈代校长致马朱两教授函》,《北京大学日刊》第2237号,1929年9月23日;《蔡校长致马幼渔先生函》《蔡校长致朱逖先先生函》,《北京大学日刊》第2243号,1929年9月30日。

[19]《史学系主任朱希祖致陈代校长书》《辩驳北京大学史学系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北京大学日刊》第2515号,1930年12月9日;《史学系主任朱希祖致陈代校长书》,《北京大学日刊》第2518号,1930年12月12日。

[2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25、43、45、57、63、70、72页。

[21]牟润孙:《清华国学研究院》,《海遗杂著》,411页。

[22]《胡适之先生演说词》(陈政记录),《北京大学日刊》第696号,1920年9月18日。

[23]独秀:《提高与普及》,《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

[24]《回顾与反省》,《北京大学日刊》第1136号,1922年12月17日;《教务长胡适之先生的演说》(陈政记录),《北京大学日刊》第1138号,1922年12月23日。

[25]守常:《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纪念感言》,《北京大学日刊》第1136号。

[26]《胡适日记》手稿本1931年9月14日,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是年3月,北大教授评议会决议改文理法三科为院,蒋梦麟拟聘胡适为院长,因胡坚辞,又找不到合适人选,不得已暂时自己兼任(《国民教育状况》,《日华学报》第25号,1931年6月)。

[27]耿云志:《胡适年谱》,219~22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至于林损的学问究竟如何,则人言言殊,吴宓与之久谈,即“甚佩其人。此真通人,识解精博,与生平所信服之理,多相启发印证”(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3册,5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5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原书注此函约写于1931年,误。

[29]《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6卷北大学院旁听证照片。吉川说他在南京拜访黄侃并向其请教,曾问过几位北京学者不得要领的问题,立即释疑,因而感叹留学三年首次见到真像学者的学者(同书《南京怀旧绝句》,569页)。据黄侃去世后1935年11月2日吉川致潘景郑函:“幸次郎于此公私淑有年,昔江南之游,税驾金陵,亦职欲奉手此公故也。通名抠谒,即见延接,不遗猥贱。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又曰:‘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皆心得之言,可倾听也。谈次,幸次郎辄质之曰:‘谷梁释文两云释旧作某,何谓也?’公即应之曰:‘此宋时校者之词,非陆本文。释旧作某者,释文旧本作某云尔。’幸次郎蓄此疑有年,问之北士,皆未之省,得公此解,乃可涣然。于此弥益叹服,即有从游之志。第以瓜期已促,弗克如愿,遽尔再拜,依依而别。临别赋诗见赠,又致书印泉李公,使幸次郎谒之。……东归之后,音敬遂疏,然景仰之私,未尝一日废,每谓他日果得再游上国,必以此公为师。”(《制言半月刊》第5期,1925年11月16日)

[30]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下册,75页。

[31]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453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32]汤炳正:《忆太炎先生》,《追忆章太炎》,45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章太炎《菿汉闲话》:“东原云:大国手门下,不能出大国手,二国手三国手门下,反能出大国手。盖前者倚师以为墙壁,后者勤于自求故也。然东原之门,即有王、段、孔三子,所得乃似过其师者,盖东原但开门径,未遽以美富示人。三子得门而入,始尽见宗庙百官耳。前世如张苍门下有贾太傅,而贯长卿辈经术不过犹人;梁肃门下有韩退之,而籍湜辈文学去退之已远,则真所谓二国手三国手门下能出大国手,大国手门下不能更出大国手也。”(《制言半月刊》第13期,1936年3月16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