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国北京高校 >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02(第2页)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02(第2页)

[26]张佛泉:《我们为什么要说长道短?》,载《独立评论》第二三〇号。

[27]胡适:《丁文江的传记》,60~61页。

[28]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见王富仁、石兴泽编:《谔谔之士:傅斯年笔下的名人与名人笔下的傅斯年》,5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9]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126、144页。

[30]蒋廷黻:《我看胡适之先生》,载台北《文星》杂志,1962,9(6)。

[31]傅斯年:《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载《独立评论》第188号,1936。

[32]关德懋:《翁文灏其人与事》,载台北《传记文学》,1980,36(4)。

[33]李树青:《纪念杰出的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载台北《传记文学》,1980,46(1)。

[34]陈仪深:《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15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35]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载《历史研究》,2002(4)。

[36][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16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7]关于清末学堂的情况,请参阅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38]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169~17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9]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173~174页。

[40]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170、173页。

[41]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266页。

[42]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50~351页。

[43]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82页。

[44]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99页。

[45]千家驹:《论胡适》,转引自欧阳哲生编:《追忆胡适》,8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6]欧阳哲生编:《追忆胡适》,82页。

[47]人类学家阎云翔通过对黑龙江下岬村的田野考察洞察了中国式人情的内涵:“人情是一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他关系网中的人相处时,它指导和规范他的行为。从规范的层面上来说,人情依赖于报、沾光和面子等基本概念。从实践上来说,人情代表着社会接受的、正确的人际行为,对人情的触犯被视为严重的错误行为。”详见《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第六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从对北平的知识分子交往的考察中,一样可以发现依托于地缘、血缘、业缘所建立的人情社会。

[48]魏定熙在《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一书中对此有精彩的论述。

[49]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载《历史研究》,1999(3)。

[50]萧公权:《清华五年——问学谏往录之九》,载台北《传记文学》,1970,17(4)。

[51]汤一介:《“真人”废名》,载《万象》,2002(9)。

[52]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41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场域”(field)与“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在研究社会实践中所创生的两个关键概念。简单地说,“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构成,而惯习则是由‘积淀’(deposited)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schemata)。”布迪厄认为,“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regulativeprinciples)。这些原则界定了一个社会构建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争夺,以求改变或力图维持其空间的疆界或形式。”布迪厄将“惯习”看作“一个生成性方案的系统”(asystemeiveschemes)或者结构性机制(strugmeism),它是“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惯习作为一种无意识的计划运作,在社会结构与特定场域的互动所界定的可能性空间中发挥作用。惯习的概念以实践为本体,将个体行为理解为受到社会条件的结构性制约、却又不是结构逻辑的直接结果。由此,惯习是一个实践性概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结构与行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动态互动。这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超越了“结构决定论”与“主观意志论”的二元对立。此处参考了刘擎:《当代中国的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见氏著:《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4]吴相湘:《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转引自《胡适传记三种》,22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5]胡不归:《胡适之先生传》,转引自《胡适传记三种》,24页。

[56]胡不归:《胡适之先生传》,转引自《胡适传记三种》,24页。

[57]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51页。

[58]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91页。

[59]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152页。

[60]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32页。

[61]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377页。

[62]废名致胡适信,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4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