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豆瓣 > 三民初传统的负面整体化(第2页)

三民初传统的负面整体化(第2页)

[4]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五》(1918年),见《鲁迅全集》(1),305~306页。

[5]参见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载《历史研究》1995年5期。

[6]杜亚泉:《论思想战》(1915年),见《杜亚泉文选》,169页。

[7]参见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3卷,67~70、135~143页,刘志琴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陈独秀的原话是:“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参见《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10页(文页)。

[9]毋忘:《最近新旧思潮冲突之杂感》,原刊《国民公报》,录在《每周评论》,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17号(1919年4月13日),“特别附录”1版。这里对“旧思想”与“恶政治”相互关联的强调是当时不少人反传统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详后。

[10]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1919年),见《鲁迅全集》(1),336~337页。他自己的译文见其《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见《鲁迅全集》(6),313页。

[12]陈独秀:《复易宗蘷》(按此函发表时原与胡适共同署名),载《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0月),433页;答佩剑青年,载《新青年》3卷1号(1917年3月),11页(通信栏页);《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2卷3号(1916年11月),4页(文页)。

[13]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见《傅斯年全集》,第6册,22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14]顾颉刚:《郑樵传》,载《国学季刊》,1卷2号(1923年4月),315页。

[15]有意思的是,这一整体化的思路也影响到一些守旧者,据冯友兰回忆,辜鸿铭在1915年北大开学典礼上演说,便谓“现在的东西都不对,例如‘改良’这个字眼就不通。只听说妓女要从良,现在却要改良,你要改良为娼吗”?冯友兰:《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后的清华》,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3页。

[16]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见《鲁迅全集》(1),344~345页。

[17]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见《鲁迅全集》(1),336~337页。

[18]陈独秀:《随感录·调和论与旧道德》,载《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16~117页。

[19]蒋梦麟:《新旧与调和》(1919年),见《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17页,台北,世界书局,1962。沈雁冰曾说,他“知道‘整理旧的’也是新文学运动题内应有之事,但是当白话文尚未在全社会内成为一类信仰的时候,我们必须十分顽固,发誓不看古书;我们要狂妄的说,古书对于我们无用”(沈雁冰:《进一步退两步》,见《茅盾全集》(18),44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这应该就是趋新者“态度”领先的一个典型表述。

[20]参见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国的新旧之争》,载《历史研究》1995年5期。

[21]钱玄同:《答陈大齐〈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载《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627页。

[22]陈受颐:《西洋汉学与中国文明》,载《独立评论》,189号(1936年4月26日),11页。

[23]参见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24]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载《新青年》1卷5号(1916年1月),2页(文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