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 > 五小结(第4页)

五小结(第4页)

[101](元)黄元吉编集、徐慧校正:《净明忠孝全书》(正统道藏·太平部·41)(台北,新文丰,1977),卷三第一,页503b。

[102](元)黄元吉编集、徐慧校正:《净明忠孝全书》,卷五第一,页520b。

[103](明)杨仪:《高坡异纂》,卷下,页2643。

[104]历代文人处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常会以占卦方式来处理,如宋代的朱熹则曾占得“遁”卦,也因此自称“遁翁”,明代士人亦是如此,如李梦阳,其《秘录附》:“初诏下恳切,梦阳读既,退而感泣,已叹曰:‘真诏哉!’于是密撰此奏,盖体统利害事,草具,袖而过边博士(贡),会王主事守仁来,王遽目予袖而曰:‘有物乎?有,必谏草耳!’予为此,即妻子未之知,不知王何从而疑之也。乃出其草示二子,王曰:‘疏入必重祸。’又曰:‘为若筮可乎?然晦翁(朱熹)行之矣!’于是出而上马并行诣王氏,筮得‘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王曰:‘行哉!此忠直之繇也。’及疏入,不报也。”见《空同集》,卷三十九,页354c—354d。值得注意的是李梦阳找阳明占卜,亦显示出阳明对卜筮的专精,当然这来自其家学的渊源。

[105]其卦义为:“明夷,利艰贞。夷,伤也,为卦下离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见伤之象,故为明夷。又其上六为暗之主,六五近之,故占者利于艰难以守正,而自晦其眀也。”见(宋)朱熹:《原本周易本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1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二,页650c。

[107](明)王守仁:《吊屈平赋(1508)》,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660;又此文前有序云:“正德丙寅,某以罪谪贵阳,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为文而吊之。”《王阳明全集》编者将此赋之作系于正德丙寅(1506)是不对的,此诗序之意为于正德丙寅(十二月)被贬,但并没有说是在当年即至湖南沅湘二江之处;又阳明门人邹守益等撰《王阳明先生图谱》云:“三年戊辰四月,萍乡谒濂溪祠,游岳麓得霁,作《屈平赋》。”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四辑·1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页474d。

[108](明)罗玘:《寄西涯先生书》,见《圭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125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二十一,页285a—285c。而李东阳接到此信时,“得书泪下”,见(明)焦竑:《玉堂丛语》,《规讽》,卷七,页240。

[110](明)李东阳:《答乔希大书》,见《李东阳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卷十,页157。此文应作于正德四年四月之后不久,因为四月《孝宗实录》才完成。见钱振民:《李东阳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页230。

[111](明)李东阳:《再与乔希宗伯书》,见《李东阳集》,卷十,页158。

[112](明)崔铣:《罗圭峰》,见《洹词记事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43)(台南,庄严文化,1997),页92d;又崔铣亦是李东阳的门生,(明)焦竑:《玉堂丛语》记云:“崔子钟好剧饮,每至五鼓,踏月长安街,席地坐。李文正时以元相朝,天微早,遥望之,曰:‘非子钟耶?’崔便趋至舆,拱曰:‘老师得少住乎?’李曰:‘佳。’便脱衣行觞,火城渐繁,始分手别。”《任达》,卷七,页244;且崔氏也与王阳明、湛甘泉友情交好,从阳明在赴龙场驿途中,曾作诗怀之,即可看出。

[113](明)李东阳:《王德辉侍郎母寿八十诗,时德辉奉使归省》,见《李东阳集》,卷三,页486。

[114](明)钱德洪编:《年谱·弘治五年》云:“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东阳)戏曰:‘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23。

[115](明)王守仁《坠马行(1499)》诗有云:“西涯先生真谬爱,感此慰问勤拳情。”见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载《浙江学刊》6(2002),页72;钱明考证此诗作于弘治十年,但(明)冯梦龙编著《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云:“弘治十二年”,见《三教偶拈·冯梦龙全集》,页21—22。

[117]例如说有人来请阳明撰写墓志铭,阳明迟迟不肯,最后因友人再三劝说及观其言听其行后,认为“今之人,唯同汙逐垢,弗自振立,故风俗靡靡至此。”而此人不尔,才为之首肯。见(明)王守仁:《阳朔知县杨君墓志铭》,见《王阳明全集》,《续编三》,卷二十八,页1034。

[118](明)王守仁:《鹦鹉和胡韵》,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00。

[119](明)王守仁:《元夕二首》,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05。

[120](明)王守仁:《送张宪长左迁滇南大参次韵》,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05。

[121](明)王守仁:《赠刘侍御二首》,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12。又县志云:“按:侍御名寓生,石首人,正德初,巡抚贵州。”见(清)周作楫修、萧琯等纂:《道光贵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6),《文征十三》,余编卷十三,页206b。

[122](明)王守仁:《僧斋》,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16。

[123](明)王守仁:《雪中桃次韵》,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14。

[124](明)王守仁:《何陋轩记(1508)》,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五》,卷二十三,页890—891。

[125](明)王守仁:《程守夫墓碑(1524)》,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七》,卷二十五,页943。

[126](明)钱德洪编:《年谱·正德三年》,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28。

[127]全文为:“‘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见(宋)周敦颐:《通书》,见《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圣学第二十》,页29—30。

[128](明)钱德洪编:《年谱·弘治十一年》,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24。

[129](宋)朱熹:《(甲寅1194)行宫便殿奏劄二》,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收录在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668—670。此疏是朱熹上给宁宗,而非光宗,因为光宗于此年七月五日内禅给宁宗,朱熹于十一日以赵汝愚首荐,召赴行在奏事。见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卷下,页1123。

[131]此释文解释“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明)王守仁:《五经臆说十三条》,见《王阳明全集》,《续编一》,卷二十六,页978。

[132](明)席书:《送别王守仁序》,见(明)谢东山、张道纂修:《贵州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93)(台南,庄严文化,1996),《艺文·书类》,卷十一,页380d。

[133](明)王守仁:《给书诸学》,此诗为阳明佚诗,见(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艺文志·诗类》,卷二十四,页619c。

[134](明)王守仁:《五经臆说序(1508)》,见《王阳明全集》,《外集四》,卷二十二,页876。

[135](明)王守仁:《再过濂溪祠用前韵》,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一》,卷十九,页718。

[136](明)徐爱:《送汪景颜尹大名》,《横山遗集》,见钱明编校整理:《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页5—6。

[137](明)王守仁:《与王纯甫(1512)》,见《王阳明全集》,《文录一》,卷四,页154—15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