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 > 一可确定年代(第2页)

一可确定年代(第2页)

适公事之甫暇,乘案牍之余晖。岁亦徂而更始,巾予车其东归。循池阳而延望,见齐山之崔嵬。寒阳惨而尚湿,结浮霭于山扉。振长飙而舒啸,麾彩见于虹霓。千岩豁其开朗,扫群林之霏霏。羲和闯危巅而出,候倒回景于苍矶。蹑晴霞而直上,陵华盖之葳蕤。俯长江之无极,天风飒其飘衣。穷岩洞之幽邃,坐孤亭于翠微。寻遗躅于烟莽,哀壑悄而泉悲。感昔人之安在,菊屡秋而春霏。鸟相呼而出谷,雁流声而北飞。叹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须斯。际遥瞩于云表,见九华之参差。忽黄鹤之孤举,动陵阳之遐思。顾泥途之溷浊,困盐车于枥马。苟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餐朝露而饮沆瀣,攀子明之逸驾。岂尘网之误羁,叹仙质之未化。乱曰:旷观宇宙,漠以广兮。仰瞻却顾,终焉仿兮。吾不能局促以自汙兮,复虑其谬以妄兮。已矣乎,君亲不可忘兮,吾安能长驾而独往兮。

《贵池县志》记云:“齐山,《一统志》:‘在池州城南三里许,山下有镇。’宋王哲《齐山志》:‘东西广三里,上有十余峰,其高四十寻,周殆十里,其西直郡之谯门,其高等故曰齐山,或曰此山因唐刺史齐映有善政故名。’[23]”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奉朝廷命审录江北,因而游九华山,一直到隔年五月才回京覆命。而阳明于此山之齐山寺有《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二首诗,已收录在《全集》中。后阳明于正德十五年因献俘南都,回程时还登齐山,留下《寄隐岩》诗,亦收录在《全集》中。

12。《题静观楼》[24][弘治十六年冬]

放一毫过去非静,收万物回来是观。

此静观楼为王鏊(1450—1524,字济之,晚号震泽)建于家乡苏州太湖边,并且有《静观楼记》之作,以此楼“为拙者之适静中之观乎?故名其楼曰静观。[25]”阳明曾提及“弘治癸亥冬(1503),守仁自会稽上天目,东观于震泽。”[26]而震泽即是王鏊家乡,并以此为文集之名。弘治十五年八月,阳明请告归乡,隔年即到钱塘西湖养病,故此年冬天正可以为王鏊之静观楼题额。

13。《明邑庠生诰赠经历司征仕郎宇瞻公传》[27][弘治十五年末至十七年春夏间]

公讳怀澄,字宇瞻,配黄氏,汝旭公次子,同知文圯公父也。天资高朗,甫成童见父友陈公谟、黄公谦,皆以文艺显,儒林景仰,更欲跨而上之。因潜心逊志,综核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无不贯彻。执笔属文,任意挥洒,不同凡解,未尝有一语拾人牙慧。一日陈黄诸公览其课艺,交口赞之,谓汝旭公曰:“此子根柢深醇,不可限量,吾辈当逊此一座矣!”年十六,应郡试,太守拔置冠军,是岁即补邑弟子员。及三赴秋闱落第,辄皇然起曰:“功名富贵,得之有命,何可妄求!”自是弃举子业,不复与场中角逐。率子若侄,杜门教之,自奉甚俭,食不兼味,至供子侄,必膏梁美脩。尝语黄太君曰:“人身亥子之交,诸血在心,若辈读书多耗之,不宜更薄滋味。”黄太君闻其言,躬逢饮食,培植子侄,不分公私,由是公韪之。夫妇间相敬如宾焉!其后长侄文琏学成不试,弃书掌家,长子文圯进邑庠生,弘治初考授大宁前卫经历司,升郴州同知,覃恩赠公经历司阶征仕郎,锡之勅命,至今犹焜耀家乘焉!呜呼!古今来科名不著,终老蓬蒿,卒至身后泯泯者,不可胜数,而如公者,生虽不遇,死有荣名,斯亦足以寿世而不朽也夫!

阳明之父王华也为鲁怀澄作《怀澄公像赞》,其中说到朝廷所颁之诰勅的时间是弘治十六年五月十五日,故传主应殁于之前,故阳明作此文的时间也应在此时之前。又此传主长年居乡,故阳明应是在家乡时所做,而阳明于弘治十二年中进士,于十五年八月请告归乡,直至十七年秋天主试山东乡试才北返京师,所以为此文的时间应是十五年末至十七年春夏间。又阳明也为其子鲁文圯作《廷玺公像赞》[28],可见王家与鲁家关系是很密切的。

14。《御帐坪》[29][弘治十七年]

危构云烟上,凭高一望空。断碑存汉字,老树袭秦封。路入天衢畔,身当宇宙中。短诗殊草草,聊以记吾踪。

15。《晚到泺泉次赵松雪韵》[30][弘治十七年八月吉旦]

泺源特起根虚无,下有鳌窟连蓬壶。绝喜坤灵能尔幻,却愁地脉还时枯。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沬下泻翻云湖。月色照衣归独晚,溪边瘦影伴人孤。

前诗名为笔者所拟。二诗是阳明于弘治十七年秋应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字君美,浙江鄞县人)之邀,主试山东乡试之时所作。《全集》内有《登泰山》诗五首,而《泰山志》中亦记有陈琳《和王阳明御帐壁间韵》[31]诗一首,足证前诗之存。后诗存在一方石刻之内,石刻内另有一人陈镐之诗,末后有云“弘治甲子八月吉旦题”,而陈镐(字宗之,号矩庵)[32]时为山东提学副使,阳明《山东乡试录序》中曾提及此人。赵松雪为元代赵孟頫(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1254—1322),于此地有《趵突泉》诗。[33]

16。《谒周公庙》[34][弘治十七年九月九日]

守仁袛奉朝命主考山东乡试,因得谒元圣周公庙,谨书诗一首以寓景仰之意云尔。时弘治甲子九月九日。

我来谒周公,嗒焉默不语。归去展陈编,诗书说向汝。

阳明到底是奉朝廷之命来主试,抑或是应朋友陆偁之邀而来(《年谱》),后世说法不一。如《涌幢小品》记云:“或曰:‘弘治甲子,各省亦用京官,如王阳明主试山东是也。’旧制,省试考官皆监临,会同提调,监试官自聘。其年,山东巡按陆偁,慈溪人,阳明适起服入京,便道聘之,非京差也。”[35]按照《涌幢小品》的说法,阳明主试是陆偁自聘,非朝廷所命,此与《年谱》所载相同,不过却与此处阳明自身的说法不同。

17。《楹帖》[36][弘治十七年九月]

望重斗山,仪如鸾凤。爵崇台鼎,勋懋吕周。甲子秋日,书于平陵行馆,阳明山人。

据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茞林,一作茞邻,号退庵,1775—1849)云:“此公(阳明)三十三岁在历下所作,时为宏治十七年甲子,公主试山东乡试。平陵郡,历下旧名也。”[37]“历下”在山东省济南府西,也就说此楹帖是写在历下行馆中。此楹帖又说“甲子秋日”,所以此帖应作于弘治十七年九月。

18。《移居胜果寺》[38][正德二年]

深林容鸟道,古洞隐春萝。天迥闻潮早,江空得月多。冰霜丛草木,舟楫玩风波。岩下幽棲处,时闻白石歌。

19。《御教场》[39][正德二年]

绝顶秋深荒草平,昔人曾此试倾城。干戈销尽名空在,日夜无穷潮自生。岩口闲云扬杀气,路边疏树列残兵。山僧似与人同兴,相趁攀萝认旧营。

后诗诗名为笔者所拟。此二诗皆收录在《圣果寺志》中,而《全集》本内亦存有《移居胜果寺》诗二首,故可知此二诗应作于同时,时间为正德二年。

20。《告终辞》[40][正德二年]

皇天茫茫,降殃之无凭兮,窅莫知其所自。予诚何绝于幽明兮,羌无门而生诉。臣得罪于君兮,无所逃于天地。固党人之为兮,予将致命而遂志。委身而事主兮,夫焉吾之可有。徇声色以求容兮,非前修之所守。吾岂不知真道之殒躯兮,庶予心之不忘。定予志讵朝夕兮,孰颠沛而有忘。上穹林之杳杳兮,下深谷之冥冥。白刃奚相向兮,盼予视若飘风。内精神以渊静兮,神气泊而冲容。固神明之有志兮,起壮士于蒙茸。奋前持以相格兮,曰孰为事刃于贞忠。景冉冉以将夕兮,下释予之颓宫。曰受命以相及兮,非故于子之为攻。不自尽以免予兮,夕予将浮水于江。呜呼噫嘻!予诚愧于明哲保身兮,岂效匹夫而自经。终不免于鸱夷兮,固将溯江涛而长征。已矣乎!畴昔之夕予梦坐于两楹兮,忽二伻来予觌。曰予伍君三闾之仆兮,跽陈辞而加壁。启缄书若有睹兮,恍神交于千载。曰世浊而不可居兮,子奚不来游于溟海。郁予怀之恍怆兮,怀故都之拳拳。将夷险惟命之从兮,孰君亲而忍捐。呜呼噫嘻!命苟至于斯,亦予心之所安也。固昼夜以为常矣,予非死之为难也。沮阴壁之岑岑兮,猿猱若受予长条。虺结蟠于圯垣兮,山鬼吊于岩嗷。云冥冥而昼晦兮,长风怒而江号。颓阳条其西匿兮,行将赴于江涛。呜呼噫嘻!一死其何之兮,念层闱之重伤也。予死之奄然兮,伤吾亲之长也。羌吾君之明圣兮,亦臣死之宜然。臣有憾于君兮,痛谗贼之谀。便构其辞以相说兮,变黑白而燠寒。假游之窃辟兮,君言察彼之为残。死而有知兮,逝将诉于帝庭。去谗而远佞兮,何幽之不赞于明。昔高宗之在殷,赉良弼以中兴。申甫生而屏翰兮,致周宣于康成。帝何以投谗于有北兮,焉能启君之衷。扬列祖之鸿庥兮,永配天于无穷。臣死且不朽兮,随江流而朝宗。呜呼噫嘻!大化屈伸兮,升降飞扬。感神气之风霆兮,溘予将反乎。帝乡骖玉虬之蜿蜒兮,凤凰翼而翱翔。从灵均与伍胥兮,彭咸御而相将。经申徒之故宅兮,历重华之涉方。降大壑之茫茫兮,登裂缺而愬予。怀故都之无时兮,振长风而远去。已矣!予上为列星兮,下为江河。山岳兴云兮,雨泽滂沱。风霆流形兮,品物咸和。固正气之所存兮,岂邪秽而同科。将予骑箕尾而从传说兮,凌日月之巍峨。启帝阙而簸清风兮,扫六合之烦苛。乱曰:予童颛知罔知兮,姿狂愚以冥行。悔中道而改辙兮,亦伥伥其焉明。忽正途之有觉兮,策予马而遥征。搜荊其独往兮,忘予力之不忍。天之丧斯文兮,不畀予于有闻。矢此心之无谖兮,毙予将求于孔之门。呜呼!已矣乎!复奚言,予耳兮予目,予手兮予足,澄予心兮,肃雍以穆,反乎大化兮,游清虚之寥廓。

此《告终辞》乃是阳明因贬谪之故,寓居于杭州胜果寺时,被刘瑾所派之人胁迫入海,在投江之前所作之辞。阳明在作此辞之前,亦作有二诗,已收录在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41]中。由于钱明所用的史料为《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其书以此辞“文长不录”,可知当时是有此辞的,而此辞却见之于杨仪《高坡异纂》之中,且杨仪此书关于阳明遇害过程的描述相当完整,并且说到此事发生时间为“正德丁卯仲秋”。

21。《圣寿教寺壁间诗》[42][正德二年]

兰溪山水地,卜筑趁云岑。况复经行日,方多避地心。潭沉秋色静,山晚市烟深。更有枫山老,时堪杖履寻。

22。《舍利寺》二首[48][正德二年]

经行舍利寺,登眺几徘徊。峡转滩声急,雨晴江雾开。颠危知往事,飘泊长诗才。一段沧洲兴,沙鸥莫浪猜。

晚涼庭院坐深秋,微月初生亦满楼。千里故人谁命驾?百年多病有孤舟。风霜草木增诗态,砧杵关河动远愁。饮水曲肱吾自乐,茆堂今在越溪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