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的良知学说 > 一可确定年代02(第2页)

一可确定年代02(第2页)

68。《闻许杞山携友去田霅上》[143][正德十二年五月后]

见说相携霅上耕,连簑应已出乌程。荒畬初垦功须倍,秋熟虽微税尚轻。雨后湖舠兼学钓,饷余堤树合间行。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渡兵。

许杞山是许相卿,《海盐县图经》云:“许相卿(1479—1557),字台仲,本海宁灵泉里人。……从阳明子讲学,又与关中孙一元、吴下文徵明诸公言诗,聚书万卷读之,不屑以进取为念。[144]”又《年谱》云:“(正德十二年五月)是月闻蔡宗兗、许相卿、季本、薛侃、陆澄同举进士。……(阳明)又闻曰仁在告买田霅上,为诸友久聚之计,遗二诗慰之。”故此诗应作于正德十二年五月之后。

69。《驻军龙南小憩玉石岩双洞奇绝缱绻不能去因扁以阳明小洞天之号兼留此作》[145]其三[正德十三年]

处处人缘山上颠,夜深风雨不能前。山灵丛郁休瞻日,云树弥漫不见天。猿叫二(—?)声耸耳听,龙泉三尺在腰悬。此行漫说多辛苦,也得随时草上眠。

《全集》内有《回军龙南小憩玉石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阳明别洞之号兼留此作三首》,而见《龙南县志》内的阳明诗亦也有三首,但此诗则与《全集》本第三首不同。

70。《蒙冈书屋铭》[146]为学益做[正德十三年四月后]

之子结屋,背山临潭。山下出泉,易蒙是占。果行育德,圣功基焉!毋亏尔篑,毋淆尔源。战战兢兢,守兹格言。

《江西通志》记云:“蒙冈山,在安福县东里许,一名凤山,又名秀峰,林木森茂,旧有明尚书王学益书屋,王守仁为之铭。[147]”而王学益,字虞卿,安福人,嘉靖八年进士,为阳明门生。《年谱》云:“先生出入贼垒,未暇宁居,门人薛侃、欧阳德……王学益……皆讲聚不散。至是回军休士,始得专意于朋友,日与发明《大学》本旨,指示入道之方。”故此诗应做于正德十三年四月平寇之后。

71。《批“移易风俗申文”》[148][正德十三年六月后]

钦差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批:据《申》,足见知县黄泗脩举职业,留心教化,所申事理,悉照准拟施行,但政在宜俗,事贵近民,故良吏为治,如医用药,必有斟酌调停之方,庶得潜移善变之道。申缴。

文名为笔者所拟。《兴国县志》云:“黄泗,福建福清人。……正德中,由乡举知县事……时王文成公守仁方抚虔,判其牒而深嘉之。[149]”又阳明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在正德十三年六月,故此批示应在此后。

72。《与友人》[150][正德十三年十月之前]

别后三接手诲,知宾主相得,为慰可知。孟吉既□友而廷敬复勤修之士,从此**摩相观,学问之成也有日矣!益用喜跃。所喻徐宅姻事,足感寿卿先生之不鄙,但姚江去越城不二百里耳!祖母之心犹以为远,况麻溪又在五六百里之外耶?心非不愿,势不相能,如何!如何!见徐公幸以此言为复。吾两家父祖相契且数十年,何假婚姻始为亲厚,因缘之不至,固非人力所能为也。涵养有暇,努力文学,久处暂别,可胜企望。侄守仁顿首。

孟吉与廷敬两人,未详其人。而寿卿是方良永(号松厓,莆田人,1461—1527),弘治初进士,素善王阳明,但两人在学术思想趋向则有异。[151]阳明在信中又说到他家与徐家“父祖相契且数十年”,可见关系密切。而徐氏家族也有多人从学阳明,例如最有名的是徐珊(字汝佩,号三溪)及其弟[152]、徐汉(字肃夫,号笑亭)[153],还有徐天泽(1482—1527,字伯雨,余姚人),阳明曾为他写《夜气说》及《吊蕙皐府君文》(考证详后)。信中说到“祖母之心犹以为远”,可见当时阳明的祖母岑氏还健在,查《年谱》记云:“(正德十四年)正月初二得家信,祖母于去冬十月背弃,痛割至极!”[154]可见此信应作于正德十三年十月之前。

73。《与朱守忠》[155][正德十四年正月二日前]

屡以乞休事相冫卖,谅在知爱之深,必能为我委曲致力,然久而未效,何耶?昔人谓“进难而退易”,岂在今日退亦有所不易耶?近日复闻祖母病已危甚,方寸益乱,将遂弃印长往,恐得罪名教,姑复再请,再请不获,亦无如之矣!弃官与覆败之罪孰重,潜逃与俘戮之耻孰深,守忠且为我计之,当如何而可?赉本人去,因便告领俸资。凡百望指示得早还为幸,故旧之在京邸者,忧疑中不能作书,相见亦希道意京中消息。人还,悉写知之。守仁顿首。

守忠为朱节(号白浦),正德九年(1514)进士,仕至御史,巡按山东。[156]《全集》有与朱节的信,计文渊亦曾收录三封《与朱守忠》,收录在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一文中。此信中说到“屡以乞休事相冫卖”、“近日复闻祖母病已危甚,方寸益乱,将遂弃印长往,恐得罪名教,姑复再请,再请不获,亦无如之矣!”然阳明祖母殁于正德十四年十月,阳明隔年正月初二,才获知消息,这期间阳明在给王琼的信中说到“又况近日祖母病危,日夜痛苦,方寸已乱。望改授,使全首领以归。”可见此信应作于正德十四年正月二日前。

74。《寄毛砺斋大人书》[157][正德十四年正月间]

侍生王守仁斋沐顿首再拜启上。大元老砺斋老先生大人执事。

守仁浅劣迂踈,幸遇大贤君子委曲裁成,诱掖匡持,无所不至,是以虽其不肖之甚而犹得以侥幸成功,苟免于覆败之戮。则守仁之服恩感德于门下,岂徒苟称知己者而已哉!然而惶惶焉!苟冀塞责而急于求去者,非独将以幸免夫诛戮,实惧大贤君子之厚我以德而我承之以羞耳!人之才能岂不自知,仰赖老先生之扶植教引,偶幸集事,既出意望之外矣!偶幸之事安可屡得,已败而悔何所及乎?兼之莅任以来,病患日剧,所以强忍未敢告病之故,前启已尝略具。且妻孥终岁瘴疫,家属死亡,百岁祖母日夜思一见为诀,老父亦以衰疾屡书促归,数月以来,恍恍无复人间之念。老先生苟怜其才之不逮,悯其情之不得已,遂使泯然全迹而去,幸存余息,犹得为门墙闲散之士,咏歌盛德于林下,则未死之年、未败之行,皆老先生之赐之全矣!感报当何如耶?不然亦且冒罪径遁以此获谪,犹愈于偾绩败事,卒归钳囚,为知己之玷矣!冫卖冒威严。死罪!死罪!守仁惶恐激切,再拜启上。外附启,冫卖览。余素。

信名为笔者所拟。毛珵(字贞甫,号砺庵,又称砺斋[158],1452—1533),文徵明在其行状中提到:“(弘治)甲子(1504)岁当大比,御史檄公提调试场,公展采错事,必慎必勤,内之区画,外之防闲,动合直宜。时王公守仁以京朝官主试,得公综理,得人为盛。”[159]又《吴县志》记云:“毛珵,字贞甫,少游县学,以《易》学著名……弘治甲子,提调试场,区画防闲合度。主试王文成公守仁与监临御史不协,珵为调御协恭,竣事。”[160]由此可知两人相识甚早,且毛珵对阳明照顾有加。而此信应作于阳明平南赣盗后,因祖母病危亟欲回乡省亲,《年谱》记云:“(正德十四年正月)疏乞致仕,不允。以祖母疾亟故也。上书王晋溪琼曰:‘……况近日祖母病危,日夜痛苦,方寸已乱。望改授,使全首领以归。’”又阳明在写给蔡宗袞的信中说道:“正月初二得家信,祖母于去冬十月背弃,痛割至极!縻于职守,无由归遁。今复恳疏,若终不可得,将遂为径往之图矣。”[161]故此信应作于正德十四年正月间。

75。《祭宁都知县王君文》[162][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后]

呜呼痛哉!公何逝之速耶?公令宁都,宸濠之役,公与我谋,谓贼必擒、事必成,到今日果如公筹。我之视公如手如足,我之实大声宏,皆公之贶,胡天不愍,罹沉疴,旅饯漂漂,我心如剜,呜呼痛哉!虽然我今鸣汝大功于朝,汝将为不朽人矣!复何憾哉!何憾哉!

王君为王天与(字性之,号东郭,1475—1519),《全集》中有《批宁都县祠祀知县王天与申》一文,据《传略》云:“得疾没于南昌,时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也。”[163]而阳明亲为文以祭之[164],故此文应作其后。

76。《赠芳上人归三塔》[165][正德十四年九月—十一月]

秀水西头久闭关,偶然飞锡出尘寰。调心亦复聊同俗,习定由来不在山。秋晚菱歌湖水阔,月明清磬塔窗闲。毘卢好是嵩山笠,天际仍随日影还。

“芳上人”应指“范嗣芳”,沈懋孝《郁秀道观重建殿宇门庑新碑记》记云:“余总草诵读于此,颇闻道士范嗣芳逮事阳明王先生,言其避瑾当之难,潜迹此殿后者,三载后,江右定逆藩之事,还师过此,经宿乃去。”[166]《年谱》云:“九月壬寅,献俘钱塘,以病留……十一月,返江西。”故可以推知此诗应作于正德十四年九月至十一月间。

77。《夜宿白云堂》[167][正德十四年九月间]

春园花竹始菲菲,又是高秋落木时。天回楼台舍气象,月明星斗避光辉。闲来心地如空水,静后天机见隐微。深院寂寥群动息,独怜鸟鹊绕枝飞。

此诗与阳明另一诗《泛湖上天竺》同见《杭州上天竺讲寺志》中,而《泛湖上天竺》则与《全集》本内《西湖》一诗内容相同,由此可知,此诗应作于同时,也就是阳明将献俘南都,道经钱塘之时,故是正德十四年九月间。

78。《泊金山寺》[168][正德十四年九月间]

水心龙窟只宜僧,也许诗人到上层。江日迎入明白帽,海风吹醉掖枯藤。鲸波四面长疑动,鼇背千年未足胜。王气金陵真在眼,坐看西北亦谁曾。

《全集》本内有《泊金山寺》二首,且韵脚与此诗同,可知作于同时。《全集》本又于诗首注云:“十月将趋行在”,故可知时间为正德十四年九月间。

79。《献俘南都回还登石钟山次深字韵》[169][正德十四年十一月后]

我来扣石钟,洞野钓天深。荷蒉山前过,讥予尚有心。

《湖口县志》云:“王守仁……正德十四年,擒宸濠献俘南都,还登石钟山,次邵文庄深字韵,赋诗镌于白云洞。”[170]又《年谱》云“(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返江西。先生称病,欲坚卧不出,闻武宗南巡,已至维扬,群奸在侧,人情汹汹。不得已,从京口将径趋行在。大学士杨一清固止之。会奉旨兼巡抚江西,遂从湖口还。”故此诗应作于十一月后。

80。《谪仙楼》[171][正德十五年正月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