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年夏,常昭疫又作,水中见红色,人饮之辄病。昆新夏秋大疫。[56]
道光四年六月,苏城时疫盛行。[57]
道光六年吴下烂喉痧大盛。[58]
道光十四年春,常昭疾疫。[59]
道光二十九年冬,昆新疠疫盛行,棺木无资,半多藁葬,至明年五六月疫情始平。吴下烂喉痧大盛。[60]
咸丰五年秋常熟疫。[61]
咸丰六年夏,吴县横金大旱,秋大疫,死者甚众。[62]
咸丰十年秋冬之间,吴县大瘟疫,死者甚多。五、六、七月间,常熟时疫兴起,死亡相继。[63]
同治元年秋八月既望,昆新**雨十昼夜,河水暴涨,斗米千钱,道馑相望,疠疫大行,有全家病殁者。夏秋之交,吴县大瘟疫。夏秋以来,常熟时疫流行,名子午痧,朝发夕死。无家不病,病必数人,数人中必有一二莫救者。吴江时疫流行,日死数十人,名吊脚痧,无方可治,不过周时。[64]
同治二年六月常熟疫气大作,病者只半日不治。八月,吴江各处时疫流行,死者甚多。新阳信义,大乱初平,继以大疫,乡间无槥可售,尸骸枕藉。[65]
同治三年四月,自长毛去后,常熟遍处起病,医者忙极,西南尤甚,死者亦多。[66]
光绪八年苏州被霍乱波及。[67]
光绪十一年秋,昆新疫气横行,猝不及治。[68]
光绪十三年吴门霍乱流行。[69]
光绪十四年吴县秋疫。[70]
光绪十五年昆山虬泽农民至无锡购油染疫,归延蔓,死者无数。[71]
光绪十六年长洲相城大疫,有一家死数人者。夏,吴江黎里疫疠大作,死者枕藉。[72]
光绪十七年夏秋之交,吴江黎里复大疫,初起或吐或泻,骤如霍乱,或足麻筋吊屈不能伸,名脚麻痧,又名瘪螺痧。患此者甚至顷刻殒命,里人死者日数人,四乡尤甚,病者过七日,乃得无恙。长洲相城秋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即不治。[73]
光绪二十一年常昭夏疫(瘪螺痧)。苏州霍乱流行。[74]
光绪二十七年秋冬常昭起喉症,次年春尤甚。冬昆新喉症盛行,迄于明年之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