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比如袁景澜指出:“吴俗,端午截蒲为剑,悬艾为旗,副以桃梗、蒜头,悬床户间,云以禳毒却鬼。”(《吴郡岁华纪丽》,174页)
[14]考爆竹辟鬼,其说始于东方朔的《神异经》:“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魈’。人以竹著火中,熚烞有声,而山魈惊惮。”六朝时已用之岁朝,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参见顾禄:《清嘉录》,卷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顾禄:《清嘉录》,卷12,175~176页。
[16]冯尔康:《古人社会生活琐谈》,280~281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7]参见常建华:《明代岁时节日风俗》,见冯尔康、常建华编:《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77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88。
[18]袁景澜指出:“郡志不载此俗,《吴门补乘》则称之,此风想起于近世也。”(《吴郡岁华纪丽》,143页)这一风俗至少早些年仍行于江南,笔者幼年就有此类的记忆。
[19]参见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23页。
[20]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196页。
[21]这一事件差不多在江南地区所有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兹举一例:“(光绪)二年夏,讹言夜有黑气压人如梦魇,并剪人发辫,城乡皆然,民家多贴四字,秋深始息。”(民国《南汇县续志》,卷22《杂志·祥异》,第2册,961页)
[22]参见龚又村:《自怡日记》,卷21,见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440页。
[23]参见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23页。
[24]比如在同治元年四月间,常熟就盛行下面这样的免疫符:
参见龚又村:《自怡日记》,卷21,见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441页。
[25]参见刘奎:《松峰说疫》,卷2,66~67页。
[26]蒋寅生:《寅生日录》,载《太平天国史料专辑》,427页。
[27]光绪《青浦县志》,卷30《杂记·补遗》,第4册,2260~2261页。
[28]吴祖修:《柳塘诗集》,卷4,见《四库存目集部》,第262册,186页。
[29]刘奎:《松峰说疫》,卷1,25~26页。
[30]蒋寅生:《寅生日录》,载《太平天国史料专辑》,427页。
[31]参见蒋玉红、刘安国主编:《中国传统预防医学》,11~12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
[32]转引自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10页。
[33]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11页。
[34]参见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12~14页。
[35]柴绍炳:《柴省轩外集》,卷末,见《四库存目集部》,第210册,468页。
[36]张景焘:《寓庐日记》,卷9,91a~91b页。
[37]转引自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10页。
[38]陈虬:《瘟疫霍乱答问》,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706~707页。
[39]有关中国传统养生的情况,可参见郑金生:《中国古代的养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