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京公共卫生许可证 > 小结(第3页)

小结(第3页)

[50]俞凤宾:《论公众卫生之必要及其范围》,载《东方杂志》,1915(3),14页。

[51]钟惠澜:《论中国急宜发展公共卫生》,载《中国卫生杂志》,二年全集,25~26页,1931。

[52]《发刊词》,载《卫生月刊》,1934(1)。

[53]《京都公共卫生委员会成立》,载《晨报》,1928-03-20(7)。

[54]黄子方:《中国卫生刍议》,载《社会学界》,1927(1),203页。

[55]《广布卫生书籍以强种类说》,载《东方杂志》,1904(8),177页。

[56]钟惠澜:《论中国急宜发展公共卫生》,载《中国卫生杂志》,二年全集,26页,1931。

[57]正清:《发刊词》,见唯生医学社编:《唯生汇刊》,第1集,北平,京城印书局,1932。

[58]孟威:《本市卫生处成立感言》,载《市政评论》,1934(1),77页。

[59]P。Z。K:《卫生问答》,载《医学周刊集》,1929(2),47页。

[60]北京协和医学校学生吴葆光:《论中国卫生之近况及促进改良方法》,载《青年进步》,1917(3),8页。

[61]王伟:《劝告同胞讲求私家卫生》,载《卫生丛报》,1916(2),44页。

[62]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63]丙寅医学社的主要成员和撰稿者陈志潜、朱季青、李振翩、贾魁拥有丰富的医学卫生工作经历,以实际行动践行其理念;其上还登载了一些协和医学院医师和教授如兰安生、钟惠澜等人的论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协和医学院的医学主张,并有方颐积、金宝善、李廷安等曾任北京卫生行政机构官员的论述,基本代表了当时政府的卫生理念。因此《医学周刊集》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当时较为主流的观点。另参见:胡一峰、尹媛萍:《建设“新医”的努力——〈医学周刊集〉与丙寅医学社研究》,载《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

[64]“公共卫生本为现代医学之一部,其所以特别标明者,其因有二:一以其历史较治疗医务为短,民众及医界对之关(注:应为观)念更较薄弱;一以其范围扩大,效用宽广。吾国政府及民众若欲得现代医学之真正利益,对于公共卫生,固须特别注意。”[陈志潜:《丙寅医学社今后努力之方针》,载《医学周刊集》,1930(3),5页]。“公共卫生,亦范围较大之医学设施也,促进个人卫生,亦医学设施之一也。”“公共卫生之范围甚大,可以代表医学普通一切设施,化治疗与预防于一炉,结社会与个人为一体,其成效之大,固可想见。”[陈志潜:《吾国全医建设问题》,载《医学周刊集》,1929(2),91页]。

[65]朱季青:《医学五化论》,载《医学周刊集》,1930(3),14页。

[66]杨济时:《建设时代之公共卫生》,载《医学周刊集》,1929(2),280页。

[67]兰安生讲演,袁贻瑾译述:《建设现代医学之方针》,载《医学周刊集》,1929(2),302页。

[68]杨济时:《建设时代之公共卫生》,载《医学周刊集》,1929(2),282页。

[69]陈志潜:《丙寅医学社今后努力之方针》,载《医学周刊集》,1930(3),5页。

[70]杨济时:《公共卫生谈》,载《医学周刊集》,1929(2),86页。

[71]朱季青:《医学五化论》,载《医学周刊集》,1930(3),14页。

[72]黄子方:《中国卫生刍议》,载《社会学界》,1927(1),203页。

[73]李杜才:《公共卫生之重要性》,载《卫生月刊》,1934(2),49页。

[74]《内务总长京师传染病医院开院训词》,载《市政通告》,1915(23),138页。

[75]《卫生概论(续前)》,载《体育》,1927(2),2页。

[76]耘非:《应如何纠正医生的错误》,载《市政评论》,1934(1),8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