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舍勒选集pdf > 哲学的世界观1(第2页)

哲学的世界观1(第2页)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庶几能够得出最高存在的两大基本属性。其一是最高存在必须具有塑造理念的无限精神和同时派生出世界和人本身的本质结构的理性。其二是确立非理性的此在和偶然性的本质存在(“图景”)的冲动(Drang)。这种冲动本身同样也是非理性的。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动态力量,是确定有机体的核心活力和势力范围的根本力量,同样也是个体和种属的生命能够永远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终极保证。至于具体的方式,则由关于无机物和有机体的自然哲学来加以说明。这样,最高存在的两大活动属性之间不住的相互渗透,便形成了时间中的历史的意义,这种历史我们称之为“世界”。最高存在两大属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同时也是理念和终极价值源初本不了解的创造冲动不断精神化的过程;换个角度看,便是源初软弱无能,只能设计理念的无限精神不断获得权力和活力的过程。该过程在人类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在人类历史中,理念和道德价值通过与旨趣、**以及把机制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一切不断地打成一片,便逐渐地得到某种“权力”。[4]

这样一来,我们便已经到达了人类所拥有的第三种知识,即形而上学知识和拯救知识的堂奥。“第一哲学”,即世界和自我的本质本体论无疑是实现这种认识的阶梯。但实现这种认识绝不意味着就已经是形而上学了。只有把面向现实的实证科学的成果同面向本质的第一哲学的成果结合起来,再加上价值科学(一般价值学说、美学、伦理学和文化哲学)的成果,才算是进入了形而上学。首先进入的是实证科学“划界问题”的形而上学,即第一层的形而上学(追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质料”?),再由此进入绝对的形而上学,即第二层的形而上学。

但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划界问题的形而上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之间还存在着一门重要的学科,今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这就是“哲学人类学”。康德(逻辑学)曾把“哲学人类学”的问题说成是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而康德之前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则试图从宇宙的存在,至少是从对象—存在的角度来探讨绝对存在者的存在。正如康德在其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中所阐明的,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康德的论证言之凿凿,他认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一切对象存在首先都得与人相关。一切存在形式都取决于人的存在。一切对象世界及其存在方式都不是一个“自在存在”,而是从这种自在存在中“截取”出来的与人的整个精神结构和肉体结构相吻合的对应设计(Gegen-Wurf)。只有从“哲学人类学”所得出的人的本质图景出发,才能推导出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的真实属性来——即作为对这种本质图景起初源自人的内在精神行为的反向延伸。

这种推导方式同本质认识一样,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重要(第二级)阶梯。我们可以称之为“先验的推论方式”。其推论法则是:由于世界本身的存在与尘缘之人的偶然此在及其经验意识的确毫无瓜葛,但尽管如此某些阶段上的精神行为与我们通过这些行为阶段所能深入其中的确定的存在领域之间仍然存在着密切的本质联系,所以,在行为和操作中,凡使我们把握住瞬间本质的一切,都必须算作是万事万物的原因。否则,尽管我们能够证明我们所能进入的存在空间取决于人的某种运动本能,而又不得不承认早在洪积世人类出现之前,整份有序的世界就已经存在了,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或者,我们尽管必须把价值秩序本身同人类有关价值秩序的多变意识截然分开,但还得承认没有爱的精神寓于其中的价值秩序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据此类推,撇开思想家,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理念秩序以及撇开确定它的“冲动”的现实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对此,我们又能奈之何?我们除了把独立于生命短暂的人的存在领域,同唯一的普遍精神的行为联系起来,别无选择。这种普遍精神肯定是源始存在者的某种属性,它活跃在人身上,并由人加以发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发现尘缘之人的对象同时具有依附性和独立性,我们都得这样去做。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人是小宇宙,而存在的本质,诸如物理存在、化学存在、生命存在、精神存在等都在人的存在中遭遇和切合,所以,从人身上也可以得出大宇宙的最终原因来。因此,人的存在既是小神(Mikrotheos),也是通向上帝的首选途径。

由此可见,现代形而上学已不再是宇宙论和对象的形而上学,而是后设人类学和行为的形而上学。它的主要洞识是,一切能够成为对象的东西的最终原因,自身不能成为对象,而只是作为永远都是自发存在的属性所能实现的纯粹实在性。所以,通达上帝的唯一途径不是理论关照,即对象性的关照,而是位格主动投入到上帝的怀抱中去,尽量促成他的自我实现,并共同完成永恒行为。这种永恒行为既包括创造理念的精神活动,也包括我们生命本能中显而易见的冲动力量。“人”本身就是该双重属性所共有的最精致的终极体现。把上帝弄成对象和东西,对于这种形而上学来说就是偶像崇拜。要想分享到神性,只有深入到“内在于他”、依据于他,仿佛由他而来的生命、活动、欲望、思维和挚爱中去。奥古斯丁称之为“神的子民在圣光的启悟下认识”(oslumineDei,velleinDeo)。当我们用这样一种立场来关照世界、自我和他者时,其中不再有丝毫对象性立场的痕迹。

人的精神“位格”也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和对象形式的存在。人只能通过积极努力来塑造他的位格。因为位格是精神行为的专制结构,它每每表现为个别无限的精神对自我的独特关照。客观世界的知识结构正是深深地扎根在这种精神之中。依此类推,人作为本能存在和生物存在也扎根在上帝“本质”的神性冲动之中,并同客观世界同源同宗。所有人,亦即神性冲动中的一切生命,其同一的根源,我们都是在同情、爱以及所有宇宙移情等伟大运动中体验到的。这就是通达上帝的“狄俄尼修斯”途径。

因而,人不是自在存在的,或早在创世纪之前上帝就已经完成了的“理念世界”或“天意”(V)的仿制者,而是处于世界进程之中,并同世界进程一起生成的理念结果的共同策划者,共同发起者和共同完成者。人不但是源始存在者能够实现自我把捉和自我认识的一片绝无仅有的天地;人本身也是存在者,在他的自由抉择中,上帝能够实现其纯粹本质,并获得尊敬。就其规定性而言,人既非只是“奴隶”和俯首帖耳的侍从,也不就是自我成熟和自我完善的上帝的“圣子”。人是有决定意志的存在。就此而言,人享有作为上帝的共同创始人和合作者的崇高地位。在尘世的大风大浪中,他身先万物,高扯随着世界进程一起付诸实现的“神性”(Deitas)大旗。

因此,由于每个人的个体位格直接扎根在永恒的存在和精神当中,所以不存在什么普遍有效的真正的世界观,而只有一种个别有效的,其完善和效用程度深受历史制约的“内涵”世界观。但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严格方法。依靠这种方法,不管是谁,都能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真理。

上文试图阐明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5]

[1]参见舍勒:《知识的形式与社会》,1926年;其中《知识社会学问题》(1924)一文对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做了详细的批判。——译注

[2]参阅《知识的形式与社会》一书中《认识与劳动》一文。其中第六节讲现实问题,第二节讲知识观念问题。

[3]参见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译注

[4]参见《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出处同上)及《知识社会学问题》(出处同上)中的第一节。

[5]有关该方法的进一步论述请参阅以下文献:

1。关于哲学本质问题见胡塞尔:《哲学作为精密科学》,见《逻各斯》Ⅱ,1910;舍勒:《论哲学的本质》,见《论人身上的永恒》,1921;此外还有报告《知识的形式与教化》,1925。

2。关于形而上学认识途径有哈特曼:《认识的形而上学》;舍勒:《认识与劳动》(出处同上)及《唯心论—实在论》,载《哲学杂志》,第Ⅱ辑,第3期,波恩,1927。

3。关于哲学人类学有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

4。关于伦理学有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的价值伦理学》,19131916年;哈特曼:《伦理学》,柏林,1926。

5。关于自然哲学有魏尔:《哲学手册》,第5分册,慕尼黑,1927年;H。德里施:《有机哲学》。

另外,请参阅胡塞尔主编的各卷《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哈雷,自1913年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