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歌德全集》,第34卷,165~166页,Stuttgart,Berlin,1907。
[191][德]约翰纳斯·福尔克尔特:《悲剧美学》,125页,Mün,1917。
[192]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群芳集》,130~131页,Breβlau,1708。
[193][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第1卷,21页,Leipzig,1914。
[194][匈]乔治·封·卢卡契:《卢卡契散文集:灵魂与形式》,352~353页,Berlin,1911。
[195]同上书,355~356页。
[196]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论批判暴力》,载《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1920、1921。
[197][德]汉斯·艾伦伯克:《悲剧与十字架》,第2卷,53页,Würzburg,1920。
[198][德]瓦尔特·本雅明:《命运与性格》,载《阿耳戈》,1914(1)。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论歌德的〈亲和力〉》,载《新德国文萃》,1924(4);《命运与性格》,载《阿耳戈》,1914(1)。
[199][奥]雅各布·米诺尔:《命运悲剧及其主要代表作》,75~76页,苏尔坎普出版社,1883。
[200][德]奥古斯特·威廉·封·施莱格尔:《施莱格尔全集》,第6卷,386页,Leipzig,1846。
[201][德]彼得·贝伦斯:《卡尔德隆的命运悲剧》。
[202][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265页,Tübingen,1882。
[204]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命运与性格》,载《阿耳戈》,1914(1)。
[205][英]威廉·莎士比亚:《戏剧集》修订版,98页,Berlin,1877。
[206][奥]约瑟夫·施特拉尼茨基:《维也纳政治嬉闹剧》,322页,Wien,1908。
[207][德]汉斯·艾伦伯克:《悲剧与十字架》,第2卷,46页,Würzburg,1920。
[208][匈]乔治·封·卢卡契:《卢卡契散文集:灵魂与形式》,345页,Berlin,1911。
[209][德]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阿拉克斯,一部悲苦剧》,46页,Berlin,1802。
[210][德]阿尔伯特·路德维希:《持续:对文学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载《德意志—罗马月刊》,1914(6)。
[211][德]利奥波德·齐格勒:《论悲剧的形而上学:一个哲学研究》,52页,Leipzig,1902。
[212][德]汉斯·艾伦伯克:《悲剧与十字架》,第2卷,57页,Würzburg,1920。
[213][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82~83页,Breslau,1882。
[214]参见[德]康拉德·赫费尔:《鲁多尔夫城1665年至1667年的节日剧及其作者:一个文学史研究》,141页,Leipzig,1904。
[215][德]安德列亚斯·切尔宁:《夏日德语诗歌》(VortrabDesSommersDeutscherGetichte),Rostock,1655。
[216][英]威廉·莎士比亚:《戏剧集》修订版,Berlin,118~119页,1877。
[217]萨姆尔·封·布奇基:《寓言和箴言集》,330页,Breslau,1829。
[218]雅各布·埃勒(JakobAyrer,1544—1605),德意志剧作家,创作了大量斋戒剧(Fastnachtspiel)。——译者注
[219][德]雅各布·埃勒:《戏剧集》,4页,Stuttgart,1865。参见萨姆尔·封·布奇基:《良耕玫瑰谷》,41,1679。
[220][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221][法]布莱士·帕斯卡:《思想录》,211~212、215~216页,Paris,1905。原文为法语。——译者注
[222][德]安德列亚斯·格吕菲乌斯:《悲苦剧集》,34页,Tübingen,1882。
[223]同上书,111页。
[224][德]卡斯帕·斯蒂勒·菲力多:《悲苦剧、滑稽剧与悲喜剧》,138页,Jena,1665。
[225][德]埃吉底乌斯·阿尔贝提努斯:《路西弗的王国与灵魂猎场》,39,1617。
[226]同上书,411页。
[227][德]乔治·菲利普·哈尔斯多尔夫:《诗歌漏斗》,116页,Nürnberg,1648。
[228]参见[德]丹尼尔·卡斯帕·封·罗恩斯坦因:《索夫尼斯贝》,52页等,Franckfurth,Leipzig,1724。
[230]参见[德]克利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胡诺尔德:《戏剧中的华丽场景与宗教诗》,18,1706。
[231][德]卡尔·基诺:《丢勒的忧郁I与马克西米安国王的人文学者圈子》,载《复制艺术协会报告》,1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