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京城与人赵园 电子版 > 六 方言文化(第3页)

六 方言文化(第3页)

〔23〕营商,牛老者所奉行的,近于徐大总统哲学:听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近乎不经营的经营。介在有意无意之间,自然与人工之间——这里有京味小说作者所欣赏的人生姿态。上述观察商业行为的非商业眼光,出于审美评价而非功利衡量,其心态是典型知识分子的。

〔2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译本第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5〕四合院固然以北京为形制最完备,却非北京所独有,它事实上也是北方城市民宅的普遍形式。由四合院格局体现的上述伦理秩序,更是典型乡土中国的。

〔27〕贾平凹:《〈腊月·正月〉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28〕李大钊:《新的!旧的!》,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29〕以上人物分别见《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

〔30〕载台湾1987年11月4日《联合报》。

〔31〕《北京风俗杂咏》,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32〕刘半农杂文《北旧》在讽刺的意义上提到“北平本是个酒食征逐之地,故饭庄之发达,由来已久”。《北旧》收入《半农杂文二集》,见前注。

〔33〕汪曾祺谈阿城的《棋王》,说“文学作品描写吃的很少(弗琴尼尔沃尔夫曾提出过为什么小说里写宴会,很少描写那些食物的)。大概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有点清高,认为吃是很俗的事。其实吃是人生第一需要。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作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收入《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4〕萧乾说:“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北京最使我怀念的是什么?想喝豆汁儿,吃扒糕;还有驴打滚儿,从大鼓肚铜壶冲出的茶汤和烟熏火燎的炸灌肠。这些,都是坐在露天摊子上吃的,不是在隆福寺就是在东岳庙。”(《北京城杂忆·游乐街》第44页)

〔35〕《谈美书简》第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6〕《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第575页。

〔37〕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第14页。

〔38〕《喝茶》、《生活之艺术》,均收入《雨天的书》,语见该书第73页。

〔39〕同上,语见该书第135页。

〔40〕见尉天聪序许南村(陈映真)著《知识人的偏执》,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年出版。

〔41〕“追求精神满足”亦是一种标准。《四世同堂》中的冠家,极会享用生活,在这一点上,是最标准的北京人,但北京人还有德行上的要求。虽有得样的服装和“几句二黄“,“八圈麻将”,也照样会为人不齿。冠晓荷的生活中小零碎极多,装潢得极精致,也看似悠闲,但他的那种“风雅”全是装饰,像衣裤鞋袜,无关乎“精神”,因而也不为正派市民看重。

〔42〕是不失理性自觉的快感,且快感的获得主要取决于领略快感的心理能力。北京人讲究吃,却决不饕餮。在饮食文化发达的拉丁民族,吃是为了充分地享受现世幸福人生欢悦,联系于拉丁民族热情外倾的民族性格。有教养的北京人对于精神性的追求,则有效地节制了单纯的享乐倾向,使“物欲”部分地转化为审美追求。

〔44〕《清稗类钞》风俗类“都人之酒食声色”条。同条解释说:“盖天乐、庆乐为戏园名,惠丰、同丰京馆名,而胡同又为妓馆所在地也”(第5册第2196页)。

〔45〕张振玉译本,下同。徐《舒舍予先生》一文说:“林语堂很喜欢老舍在文章上运用道地的北京话。”载1969年8月1日香港《知识分子》半月刊第34期。

〔46〕梁实秋在《丁香季节故园梦》中说到因自己的北平话“不纯粹”,作为北平人“还不够地道”。

〔47〕这里也有北京人惊人细腻的道德感。《红点颏儿》写养鸟的怕“串音儿”、“脏口”:“听说,老辈子养百灵,只它学上一嗓子‘老家贼’,得,口脏了!就仿佛在街面儿上为人处事,张嘴就带脏字儿似的,那品格儿登时就得矮下一截子去。”这里说鸟更说人。

〔48〕并不写京味小说的王蒙,其对于伊犁人语言技巧及谐趣的领略,也像是出于北京人的教养与文化敏感。“维吾尔族,确是一个讲究辞令和善于辞令的民族”(《在伊犁》之五《葡萄的精灵》)。就王蒙提供的描写看,维吾尔人的炫耀辞采,口若悬河,其中也有北京人似的语言陶醉和以说为乐的享受态度,不止为了明理、传达信息,也为表达满足感、内心欢悦。语言即成为灵魂的闪光的装饰,生活的明亮的装饰。

〔49〕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札记)》,《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

〔50〕同文还说:“这种北方普通话的文学势力到晚清更大。许多政治宣传品都用这种语言。甚至基督教的《圣经)译本也通行‘官话’本。当然吴语、粤语文学依然存在,但达不到全国。若没有清代以北京语为核心的白话的诗歌、小说、戏曲发展的量变,‘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文学语言的质变从何而来?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的‘统一化’差不多是‘同步’的。……”(金克木:《谈清诗》,1984年第9期《读书》)关于“官话”,胡明扬编著《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1987)有不同解释。

〔51〕如报章文字中使用诸如“倒儿爷”、“猫儿匿”,“较真儿”、“没戏”之类,迹近强行推广,并不顾及外地读者能否会意。外国剧作演出时,则可听到“震了”一类当代北京新方言,且正赖此造成喜剧效果。

〔52〕老舍:《勤有功》,《出口成章》第130页,作家出版社,1964。

〔53〕《情感与形式》第251~252页。

〔54〕40年代初程白戈序《京俗集》(作者司徒,朔风书店1941年刊行),说:“我生长在古城,相信谁也爱好北地的‘方言文学’的。可是在北方文坛上,‘方言文学’象孩儿一样尚未启蒙;虽有许多小说家,或是文艺工作者们,口口声声的随时想揭开这幕幔,但往往在写作的中途知难而折回,不能实现这理想,……”他显然忽略了老舍与老向。

〔56〕尼采说:“我们已经脱离了线与形的象征,我们也荒废了修辞的声音效果,从出生的第一刻起,我们从文化的母乳中就不再吸取这些品性了。”(《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悲剧的诞生》中译本第205页)。

〔57〕〔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中译本第157~158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8〕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117页。

〔59〕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论及《儿女英雄传》,说“《儿女英雄传》的思想见解是没有价值的。他的价值全在语言的漂亮俏皮,诙谐有味。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此书,都是绝好的记录。”(《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69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

〔60〕说“北京话”,也如说“北京人”,都多少出于表达的困境,不得不时时限定、补正。这也说明着有关现象的难以简单概括。关于“北京话”,胡明扬所著《北京话初探》有更严格的界定。

〔61〕《旧京琐记》:“京师人海,各方人士杂处,其间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亦间搀入满、蒙语,……又有所谓回宗语、切口语者,市井及倡优往往用之,以避他人闻觉。庚子后则往往搀入一二欧语、日语,资为谐笑而已,士夫弗屑顾也。”(第44页)。

〔62〕老舍小说中话说得最有味的,是市井妇女,马老太太(《离婚》)、虎妞、女佣高妈(《骆驼祥子》)等。即使车轱辘话、粗话,出诸这等人物之口,也一波三折,极富技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