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方法 > 第五章 自我情绪管理(第3页)

第五章 自我情绪管理(第3页)

(1)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是一种以生理唤起水平、表情和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使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需要时,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如个体为自己的作品获奖感到高兴,为失去亲人而感到痛苦。情绪的表现形式有高兴、生气、痛苦、憎恶、恐惧等。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机制的活动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和消失。如高兴时手足舞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热爱,对母亲的感激,对美的欣赏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如对母亲的感激,往往在特殊的时候表现出来。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例如接受喜欢的花很兴奋,就蕴含着对美的欣赏之情。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生存状况和需要,如愉快表明生存状况良好,痛苦表示处境困难;同时根据对方情绪和情感了解对方的需要,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婴儿出生头一个月就有至少三种表情:一般的痛苦、舒适、对环境感兴趣,即使是聋儿和盲儿,也有同样的表现。成人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大声呼救和恐惧的表情,即进化而来的适应性行为和求生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完成工作。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情绪对内驱力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如在缺氧环境下,想到自己心脏不好,感到害怕,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使自己赶紧脱离现场。

3)组织功能。心理学家提出情绪作为脑内的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如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认知成绩。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如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活动成绩越差。积极情绪使行为开放,容易看到事物美好一面,愿意接纳事物。消极情绪使个体感到悲观、失望,接纳程度下降,攻击性增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关注。

2。情绪分类

1)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2)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疼痛、厌恶、轻快。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成功感—失败感,骄傲—羞耻。

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经过一定时间,表现为爱—恨。

5)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惊奇、敬畏、美感、幽默。

6)最为持久的情绪:心境。

3。情绪ABC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会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暴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经理,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理论内容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在本节学习过程的材料及相关成果。根据表5-5,对本节所有的学习活动进行评分。

表5-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