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自我管理能力训练的实训总结 > 第六章 自我挫折管理(第2页)

第六章 自我挫折管理(第2页)

1)班级按照教师要求分成4~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挫折分析表,时间在20分钟内。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讨论挫折应对策略,时间15分钟。

3)确定自己面对挫折的名言要发自肺腑,不要人云亦云,模仿他人。

4)进行任务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与。

5)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给予成绩评定。

4。任务实施

(1)填写挫折分析表

小组成员列举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或者正在遇到的挫折,按照挫折的类型确定其类别,说明当时的反映状况,小组讨论其解决措施(参考后面的知识内容,填写表6-1)。

表6-1

(2)分析案例,商讨措施

假设你关系最好的同学遇到了危机,他的父母离婚,使他大受打击,你将怎样帮助他?请列出你的帮助方案(表6-2),并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表6-2

(3)挫折励志名言汇集(表6-3)

表6-3

5。任务反馈

由小组组长填写组员在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表6-4),以优、良、中、差的成绩进行评定。

表6-4

知识拓展

1。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如考核不及格、比赛得不到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这就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也称为挫折情境。

其二,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

其三,指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紧张、躲避或攻击等,称为挫折反应。

2。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例如,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周围的同学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会因此而形成与同学关系上的挫折感,产生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例如,某人在工作中受到讽刺、打击、嫉妒,但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境因素的出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却不认为对自己有什么消极影响,反而认为这从反面证明了自己工作出色,并可以借此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才干。其主观上感受为一种激励而不是挫折,结果就不会形成心理挫折。

只有当主体将挫折情境感知为挫折时,才会产生挫折反应。反之,即使没有出现实际的挫折情境,但主体认为某种挫折情境将可能出现,如考试将会不及格,或将会遭到某人报复等,由于对其可能的后果感到担心、焦虑、恐惧等,也会产生挫折感。所以,在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三个因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会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越轻微。但如果个体主观上将别人认为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不严重,他的挫折反应就会很微弱;反之,他如果将别人认为不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严重,则也会引起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3。挫折的类型

挫折虽然不能说处处都有,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真的是很常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挫折,应对挫折。

根据对挫折含义的理解,可以把挫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按性质划分

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来自外部情境的挫折和来自个体内部的挫折。

1)来自外部情境的挫折可分为如下类型:

①缺乏性挫折。长时间外部条件的缺乏,如幼年失去亲人,致使“爱”的长时间缺失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