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比这些更为遥远的距离,你亦可知?
那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自己世界之外。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但是这种世界上最为遥远的距离却是痛苦的。
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痛苦而无奈的情怀,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诗歌简短而齐整,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遥远距离的意境之中,同时把诗人的伤感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使人读至最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之时,却已泪眼模糊。
人,为何不能够放下自己内心的冷漠,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好好去感受别人赋予你的关爱呢?
别再让心与心的距离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这是一种悲哀。
泛舟经典
当你老了
威廉·巴特勒·叶芝(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这首诗写于1893年,当时叶芝29岁,在执著地爱恋并追求莫德·冈5年未果之时,黯然神伤,写下这首爱情诗。这首诗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一种圣洁而诚挚的感情。全诗共分三节。这三节诗,有起有结,相互照应,颇具匠心。第一节开篇点题,以一个假设性的时间状语开头,诗人想象若干年后年迈的恋人在炉火旁阅读诗集的情景。她满头染霜,独自坐着,但是她并不孤单,因为叶芝的诗陪伴着她。当她轻轻吟诵时,将回忆起过去的一切:她美丽的眼睛、柔美的光芒和幽深的晕影。叶芝写这首诗时才29岁,而莫德·冈才27岁。但“当你老了”这种假设却因为“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一下子来到了我们面前,它是朦胧的、静止的,然而又是那么的生动。
第二节是全诗的重心,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深情。“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诗人指出,他人爱的是你的青春欢畅和你的美丽外貌,而我爱的是你那为民族自由奋斗不息的圣洁心灵。哪怕青春的绿荫纷纷落尽,“我”也会依然深爱着“你”脸上的哀戚和皱纹。与那些人相比,诗人的爱无疑更加深沉、更加真挚、更加忠贞。时间给爱情带来了重重的考验,然而时间也验证了爱情。只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爱情才能坚如磐石、历久弥新。
第三节又转向未来虚拟的意境之中。诗人的语言像羽绒一样轻柔,温和地引导恋人提前进入那时光隧道——“当你老了”,“你”昔日的秀发已白发苍苍,“你”的脸庞不再光洁灿烂,“你”的身子佝偻,靠着炉火打盹,“我”却依然为“你”的衰老而心痛,“我”却依然为“你”敲响爱情的钟声,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我”的深情与忠诚。诗人在现实中的爱情是那么无望,他只好引导对方设想多年后的场景,希望恋人看到这首诗后能早一点明白他一片痴情,而不要等到多年以后,当一切都已成为永久的痛。接下来诗人写道:“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诗人的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在头顶的山上流连,不忍离去,最后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这两句中的“山”和“星星”的意象,拓展了诗的意境和空间,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美丽,诗人的爱向着纯净的崇高境界不断升华,升华到无限的空间中,成为一种永恒。
整首诗韵律齐整,语言简明,意境优美。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平淡的文字背后却潜藏着磅礴的情感。
经典心语
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
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好改错。
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
也许,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
牵了手,就不要随便说分手。
或许,爱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甘苦与共的分享。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不要等到伤害了才来乞求原谅;有些东西失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
如果一个人向你表白,无论如何请珍惜他她对你的爱,即使只能做普通朋友;或许一个人纯真的表白不会再有第二次。
真正的爱情不在于你知道他(她)有多好才要在一起;而是明知道他(她)有太多的不好还是不愿离开。
因为善良,所以可爱;因为可爱,所以美丽;因为美丽,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相爱。
也不是因为孤独才相爱,而是要让相爱的人不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