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重点知识点2019 >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与原则(第1页)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与原则(第1页)

第二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与原则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

环境创设的理念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的导向性、价值性取向,它指引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向。环境创设的理念受制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等。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秉持的基本理念是:

首先,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以幼儿为本的,是创设一个适合幼儿的需要与特点的、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与发展的天地。无视幼儿的特点与需要,仅仅只按成人的意志来创设,或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完全服务于某种商业的、功利的目的,是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一个幼儿展示自信、力量与智慧,体验自己的权利与责任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与成人、同伴合作,更好地认识并尝试改变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

不同的理念会带来不同的环境创设过程与结果。例如,一些小学化的教室,往往只是一个供教师讲、幼儿听的空间,没有什么幼儿可以选择的活动区、玩具或材料,没有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能够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探索的任何条件。墙壁上一般光秃秃的,或贴着诸如课表、学业内容一类对幼儿无用的东西。而一个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活动室则迥然不同,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可能性与探索机会,活动室的所有空间、墙面都为幼儿所用,反映或记录着幼儿的活动过程、思考过程,是幼儿快乐生活与学习的地方。

图5-1幼儿的活动室(一)

图5-2幼儿的活动室(二)

图5-3幼儿的活动室(三)

面对幼儿园内的任何一个环境设置,都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问一问:

幼儿喜欢吗?(如是否有趣味性、选择性、适合幼儿特点,有幼儿需要的活动空间、分享空间、私密空间等)

幼儿能利用吗?(如环境是否能吸引不同能力、特点的幼儿投入活动;是否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养成好习惯;幼儿是否能利用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等)

幼儿主动地参与了环境的创设吗?(如幼儿是否自发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布置与利用环境;或者环境中是否处处能看到幼儿活动的痕迹与智慧等)

从瑞吉欧幼儿园中,可以看到上述的理念被充分地体现在环境创设的要素中。他们把人、空间、时间和材料作为幼儿园环境的四要素,而一切紧紧地围绕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启发性。

人:环境中有哪些人?是谁?他们所处的家庭、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来设计活动,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方向、挑战和持续的动力?幼儿是同伴、玩伴与启发者,怎样透过成人去发挥幼儿自身的价值?

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方面。幼儿会在室内、室外做些什么?幼儿是否有机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如修理玩具、挂一幅画等)?幼儿已有的经验、技能、情感是否有机会体现、运用出来?他们能从室内室外的环境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时间: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幼儿是否有充分的、宽松的、不被打扰的自由活动时间来玩、来想象和创造?他们是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是否有成人介入交谈、引导、建议的时间?

材料:是否问过幼儿想要干什么?室内、室外已有材料对他们有哪些影响?他们对哪些材料、图书、图片最感兴趣?哪些材料受到他们的喜欢?不同性别、背景、文化的幼儿在选择材料上有哪些差异?教师提供的材料会产生什么问题和矛盾?

图5-4幼儿制作的“楼梯指路人”

图5-5幼儿用自画像把走廊装扮得热热闹闹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渗透着环境创设的理念,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教育性原则

如前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其教育性。而要真正保持这一特性,必须在环境创设中坚持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指导,认真落实《纲要》《指南》的精神,符合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创设具有教育性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加强目标意识。在创设环境之始,就应考虑环境的整体功能是否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与教育目标相悖;是否有利于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过分偏重某一个方面。如有的幼儿园以创特色为名,在环境创设中明显偏重某一领域,甚至偏重到这些领域中的某一项目,使幼儿园环境的全面教育功能大大削减。例如,有的幼儿园以陶艺为所谓特色,创设了条件非常好的陶吧,可是园内各班却连图书角都没有一个;有的幼儿园所谓音乐特色,结果只是创设了某种乐器的训练室;体育特色只是集中到滑轮或幼儿武术等个别项目;美术特色也仅仅是进行国画技能训练,还把幼儿园的人力、物力都向这些所谓特色倾斜,致使其他领域的活动环境几乎空白或者条件很差。再如,有的园在创设室内活动区时,教师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尽管活动区不少,但几乎都是幼儿独自一人活动的内容,如计算、画画、折纸、插雪花片、穿珠子等,而缺少幼儿之间可以相互交往、对话、合作的区域或相应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幼儿在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等等。

此外,环境的教育性要求,对于一切干扰或者违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因素,无论是来自何方,都要坚决反对。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自觉地抵制社会上的低级趣味,为幼儿筑起一道防护墙,以免外部的不良影响侵入幼儿园。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的含义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让幼儿园环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与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等,从而能够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并能够激发、推动、扩展幼儿的活动。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例如,同是娃娃家游戏区,在小班的娃娃家就需要提供数量较多的主题玩具,如娃娃、小锅、小铲等,而且玩具要一式多份。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动作,而且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性很强,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幼儿的娃娃家就需要多一些有利于活动扩展、进行创造的用具、道具、一物多用的多功能材料等,如能装扮成不同社会职业的或少数民族的服装、道具,能制作“家具”的大纸盒或搭房子的塑料布、泡沫塑料等。因为大班幼儿接触面广,知识经验更丰富,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扩大了,内容也更加丰富。如果玩具、材料的功能太单一、太固定,不仅会让幼儿失去对娃娃家的兴趣,还会限制他们经验的发展,约束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适合幼儿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可以说就是幼儿喜欢的、他们在其中能够快乐地学习与发展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温暖、富于激励性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卫生、丰富多样的,让幼儿能在环境中轻松愉快自由地选择与进行各种活动,满足他们的兴趣与成长需要。如幼儿有涂鸦的兴趣与需要,很多幼儿园就提出了“把墙壁还给幼儿”的理念,把原来都由教师来画的墙壁辟为“涂鸦墙”。有的幼儿园还利用各种废旧资源,让幼儿能兴致勃勃地涂鸦,发展自己的设计才能、创造才能(参见图5-6、图5-7)。再如,幼儿有强烈的自我学习愿望,他们不喜欢被规定得死死的。于是,不少幼儿园通过创设环境把折纸的步骤、各种折纸样品提供给幼儿,把过去大一统的、被规定任务的手工课折纸活动改革为幼儿可以自选自定的、愉快自主的自我学习活动(参见图5-8、图5-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