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试题含答案 >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第6页)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第6页)

(4)我是不是总是被同伴所接纳,而不是被孤立、忽视或者拒绝?

(5)我是不是总是被郑重地和被尊重地提起,而不是只被笼统地叫着“宝贝”?

(6)我是不是觉得大多数活动都能打动人、吸引人,并且富有挑战性,而不是只觉得逗乐、令人兴奋?

(7)我是不是觉得所提供给我的大部分经验是有趣的,而不是浮躁的或者无聊的?

(8)我是不是觉得大多数活动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欠考虑的或者琐碎的?

(9)我是不是觉得大多数活动都是令人满意的,而不是令人沮丧的或者令人迷惑的?

(10)我是不是在这里感到很高兴,而不是不愿来或者渴望离开?

隐含在这些问题里的质量标准是基于我们对什么是影响儿童长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理解。一旦这个标准得以确立,就必须确定这个标准内部所应该达到的不同水平。如第一个标准“我是不是总是感到受欢迎,而不是感到受约束?”就应该设立不同水平,有四五种程度的衡量标准,以便考察为了达到一个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儿童的这种感觉应该有多强烈、多频繁、多持久。这些问题强调的是让儿童的真正需要得以满足的重要性,即让儿童能进行智力参与并受到尊重,而不仅仅是使他们忙碌、愉快甚至兴奋。

显然,这一由下至上的质量视角,直接询问儿童这些问题是既不道德也不现实的(幼儿体验的口头描述很难说是可靠的)。因此,要评价这一质量,就要广泛地接触幼儿、对幼儿的主观状态进行频繁地观察并长期地收集信息。对于学前的幼儿而言,三至四周的观察或者评价,就可能提供一份足够的样本。这里,重要的是幼儿几周时间而非某一天的、有代表性的和全部的体验模式。

当然,导致幼儿获得否定性主观体验的潜在原因不能一味地或者仅仅归咎于保教人员或方案本身。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朱家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拓展阅读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本章内容的话,可以阅读下列书籍或资料:

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早期学习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美]盖伊·格朗兰德等著,刘昊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美]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的学习运动》,[美]克瑞克维斯基编,何敏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幼儿园教育评价》,胡惠闵、郭良菁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3。《精彩观念的诞生》,[美]达克沃斯著,张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后现代课程观》,[美]多尔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让评价成为一种专业行为》,郑惠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7。《〈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问答》,李季湄主编,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4

8。[日文]《指导计划的思考方式编制方法》,玉置哲淳著,北大书店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引自香港《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印,1996。

[3]陈桂生:《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5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