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试题含答案 > 第二节 幼儿(第3页)

第二节 幼儿(第3页)

②人际交往活动

这类活动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每天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其间的交往活动丰富而多样,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尤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幼儿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和人际关系;二是帮助幼儿理解、适应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行为规范等,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等。不难看到,这两方面内容都与人际交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看,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其他幼儿等结成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幼儿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女儿)、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互相是同伴。这种变化使幼儿初步认识到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相互关系,逐渐了解各种角色相应的责任、态度、行为准则,逐步学会在与人交往时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这样,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意识就逐步发展起来,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第二,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幼儿的社会知识是通过与人交往而获得的。社会的信息主要通过家长或教师的过滤再传递给幼儿,社会的文化、道德、约定俗成的规则、标准等,都需要成人的讲解和传授,即使是幼儿的实物操作活动,成人适时、适当的指导对幼儿经验的拓深与扩展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二三十个幼儿在一起,带来二三十个家庭的不同经验,幼儿相互交谈所见所闻,相互比较模仿,游戏中相互启发影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

第三,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的小社会,幼儿在其中既是实在地生活,又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情感的、知识技能的、态度的准备,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基础。如在幼儿园中与教师、幼儿交往的愉快体验,在交往中习得的合作、解决冲突、语言交流、相互沟通等经验和技能,不仅能使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过得愉快,而且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受益无穷。幼儿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完成父母给予的任务,在幼儿园里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形成的初步责任感、独立性、主动参与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以及劳动技能等,正是今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素质。

前面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阐述了幼儿的活动。也许有人会问,怎么没有谈到游戏呢?游戏不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吗?这是因为,上述幼儿的活动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元素式的活动,而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活动往往是其中两种或更多种活动的结合体。游戏就常常是上述活动的复合形式,表现为幼儿内部的生理、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最自然的融合形式。也即是说,游戏是上述各类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好载体。如娃娃家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相互交往,同时象征性地操作物体或玩具,言语、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因此,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正是幼儿园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所在。

(三)当今我国幼儿发展中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我国社会的空前变革使社会的价值观、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地改变了幼儿生活的小环境,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与问题,与过去的幼儿有所不同。尽管有的问题才初露苗头,也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研究相应的教育策略,否则过去的钥匙未必能打开今天幼儿心灵的大门。

1。幼儿身体发展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对幼儿保育的重视,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据我国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监测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3~6岁幼儿组(取样51159名)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92。9%,比5年前增长了3。0个百分点,是所有年龄组中增长最快的。

但令人不安的是,我国幼儿中肥胖儿、“豆芽儿”的数量在持续地增加。如调研发现,1985年我国儿童肥胖率为0。2%,至2010年飙升至8。1%。上海地区2009年的数据显示,儿童超重率达11%、肥胖率达13%。究其原因,食品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饮食习惯不良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电视食品广告,其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诱因,误导幼儿摄入了过多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低的不健康食品。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电视广告中26%是食品广告,而其中19%是主要针对儿童与家长群体的软饮料和快餐广告。而儿童每天摄入超过1杯以上含糖较高的软饮料,其发生肥胖机会大大超过每周摄入1杯软饮料者(2013-05-11《解放日报》)。另外,伴随着幼儿体重的增加,体能下降、耐力减低、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疲劳、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差等现象更加频发,即是说,幼儿的身体素质尚有待提高。这类现象从趋势上来看,一般是城市明显于县城,县城又明显于农村。

针对现今幼儿身体发展方面的特点与问题,幼儿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转变保育理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南》对发展幼儿身体素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与方法,如在《指南》“健康”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等培养幼儿强健体质的目标,还对各年龄段幼儿具体地提出了走、跑、跳、攀、投的适宜要求,对家庭、幼儿园提出了让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爬楼梯、背书包等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南》还针对幼儿饮食、运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列为一个重要的子领域,强调从小培养“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等好习惯。

2。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1)幼儿的精神发展

改革开放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国家更加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倍增,爱国热情高涨,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在这样的总体氛围中,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给幼儿的精神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通过家庭、社区、幼教机构等明确地规引着幼儿的发展方向,让幼儿从小学做有爱心的、诚实友善的、有责任感的人。

但是,由于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革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出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变化,从而社会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抽象走向务实,社会中急功近利、金钱崇拜、物质享受、浮躁虚荣等不健康的价值观也沉滓泛起,并通过成人的言行、电视、广告等,弥漫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让幼儿过早地接触到一些其小小年龄本不该接触的东西,潜移默化地侵蚀幼儿的心灵。有学者指出,过去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让儿童所看到的与成人不同。而现在这些界线在电视的猛烈攻击下变得越来越模糊,电视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把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甚至更小儿童的智力水平上,让儿童不恰当地大量接触到成人的语言、行为、娱乐方式等,使其心理发展明显地受到影响,导致了“童年的消失”(波兹曼)。同时,社会上的过度竞争、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成人的盲目攀比、望子成龙等,给幼儿的精神造成了重压,使其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受阻或被扭曲,有的幼儿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表现异常等过去比较少有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另外,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在托幼机构中已经占到90%以上。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幼儿一方面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获得了成人更多的爱、关注、教育,他们一般身体健康、聪明自信,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特点、兴趣、特长等都比较鲜明;但另一方面,除了前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之外,还由于成人的过度娇惯、溺爱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给幼儿的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所谓的“421综合征”,就是指处在家庭中心位置上的幼儿所表现出的一些不良个性缺点和习惯,如自我中心、任性、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弱等,即是说,独生子女在爱心、分享、合作、谦让、利他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一般比较欠缺。这些问题或能在“二胎”政策逐渐落实中有所改善。

(2)幼儿的智力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迅速普及几乎每一个家庭,多媒体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数量、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于这一信息化社会中的幼儿较之过去的幼儿见多识广,知识量更大;与动画、多媒体、电子游戏等接触多、互动多,对快速变动的影像反应很快;加之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给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如更多的图书、更新颖的玩具、更丰富的旅游等,这让幼儿不仅与图形、符号、数字等的接触大大增加,还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见识不同的情景,开阔视野。这一切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电视在家庭生活中占据的时间越来越长,户外游戏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使幼儿直接经验、直接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减弱。许多幼儿不仅缺乏关于自然的知识,连对自然美的感受性也减退了。由于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的过度使用,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亲子互动方式,甚至还出现了“电视保姆”“手机保姆”现象,使家长与幼儿的对话、交往、游戏的时间减少了,明显地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社会技能等的发展;同时,电子产品还减弱了幼儿阅读纸质图书的兴趣,让不少幼儿没有兴趣与耐心、难以认真专注地阅读图书,给幼儿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埋下了隐患。

(3)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现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同伴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向简单化、小型化,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表明,以一个孩子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在城市已经高达95%,在农村也达到60%,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二胎”政策施行时间尚短,还缺少相关数据)。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中主要与成人、特别是与祖辈生活,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二是家庭居住环境随着经济发展与家庭小型化而变化,相对私密的高层公寓住宅楼逐步取代了开放的居民大院或街坊邻居,一家独居的住房模式随着城市的扩展与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固定与普及,幼儿在家独处、独玩的现象非常普遍,缺少与邻居同龄伙伴的交往;三是电视的影响使幼儿过多地与电视做伴,进一步造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兴趣减弱、能力弱化。特别是在同伴交往方面,普遍存在交往频率低下、交往质量较差的问题。如上海地区的一研究发现,“从总体看有19。4%的幼儿交往频率很低,有27。1%的幼儿平时很少或者不跟其他幼儿交往。另外,在幼儿经常遇到的11种交往情境中,幼儿表现出交往‘不善’或者‘无能’的比率比较高,达到了47。1%”(尤雪红、黄娟娟等,2001)。

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是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

流动幼儿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3~6岁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其中流动幼儿占20。77%,达700多万。与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比,流动幼儿增加速度较快。流动幼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护理差、教育弱化、安全保护问题严重等。流动幼儿跟随父母离开熟悉的农村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中,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照,加之他们一般很少上幼儿园,也不易进入当地幼儿园,所以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前教育。

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原居住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3~6岁儿童。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幼儿约1500多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25。12%,而且呈快速增长趋势。留守幼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教育弱化、安全保护问题严重。他们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与关爱,大部分由隔代祖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照料。祖父母文化程度低,重养不重教,加之农村学前教育落后,致使留守幼儿的教育与流动幼儿一样被严重弱化。

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其心理发展上的问题比较相似,主要是:情感方面比较内向、羞怯、敏感、有孤独感;行为方面比较孤僻、不喜欢交往、不愿意与他人说话、胆小、任性;认知方面知识面窄、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早期阅读体验和科学方面的启蒙;生活习惯方面比较差,缺乏有规律的生活和基本卫生知识,等等。另外,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共同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发生意外伤害的频率高。据有关部门调查,在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是我国儿童群体中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和教育影响到整个社会儿童生存和发展总体水平,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从家庭、幼儿园、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解决问题的建议,一是家庭应高度重视其育人功能;二是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农村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三是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流动幼儿与农村留守幼儿的支持力度;四是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流动幼儿在所在地的入园问题和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