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第二版 >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4页)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4页)

资料链接

小资料1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型认为,儿童可以积极地建构知识,同时,它又非常强调社会互动、交流以及发展思维和学习的相互依赖性。教学和学习发生在儿童的真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转换之中。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转换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儿童通过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这种理论如何运用于儿童的游戏?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影响是儿童主动发起的,可以允许儿童采用他们在非游戏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活动。“儿童总是会表现得超出了他们的平均年龄水平,而且超过了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儿童可以把与读写有关的活动和行为整合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在他们掌握这些读写技能之前,很早地就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下扮演阅读者和写作者。

根据对维果茨基理论的解释,纽曼和霍尔兹曼(1993)认为,因为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发生在相关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环境、资源和游戏机会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但是,这并不是指一种说教的、机械的方法。游戏并不是简单地用来达到正规课程的要求。它意味着教师要在儿童的游戏中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

伍德和艾特菲尔德提出,教师意图和儿童意图之间的平衡、教师定向的活动和儿童发起的活动之间的平衡,要通过游戏创造学习和教学的机会,要建立在相关情境下有意义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包括在适宜的时候激发语言和交流技能,帮助儿童创造、再认和解决问题,对认知挑战给予支持,示范行为、技能和学习过程,以及引导性地教授技能和知识等,这样也许就会有更强大的教育功能。伍德认为,引导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增长在不同情景下运用和转化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些元认知策略包括记忆、回顾、行动中反思、评价、组织信息、交流以及进一步的计划等。所有这些技能都可以在游戏后的集体活动时间里进行教授。因此,儿童也需要重新认识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成功的游戏者与学习者。

小资料2

与孩子共同游戏

文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儿园戴珊珊

如何选择正确的时机参与游戏,给予幼儿指导?不同水平的教师有不同的表现。由低到高的水平表现为:教师示范或直接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游戏,并用参与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或理解问题;教师判断幼儿的需求,掌握加入的时机与方式。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前提,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某一幼儿、某一主题的游戏中去,或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以示范和暗示,也可作为游戏旁观者给予建议、欣赏和鼓励,以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在操作指引中也说到,教师在低结构活动中对幼儿的提问与回应是促进幼儿发展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我以参与与回应的方式进行了介入支持。

刚升入中班不久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逐渐出现了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形式的转变,在游戏过程中也可能带来矛盾与冲突。以下案例就是幼儿在娃娃家发生了一场“抢宝宝”的争执:

女孩A对男孩B说:“你是爸爸,爸爸不抱宝宝,妈妈抱宝宝。”说着便去拿男孩手中的娃娃。“我是妈妈,我是妈妈!”男孩双手紧紧地抱着娃娃不放。

女孩不再争抢娃娃,用商量的语气和男孩说:“我是妈妈,妈妈喂宝宝吃药。”边说边煞有介事地拿起桌上的小勺,摆出喂娃娃药的样子。不再理睬男孩。她一手把娃娃抱过来,一手用小勺喂,口中念念有词:“不苦,这是甜甜的药水,吃药就不打针了。”这时男孩便想抢回娃娃,“我也是妈妈,我来喂!”可是女孩紧抱着,对男孩说:“我是女孩子,我是妈妈。你是男孩子,只能做爸爸,应该我来抱!”双方争执不下。这种情况下,我就介入了。“咚咚咚,开门呀。奶奶来啦,奶奶来看小宝宝啦。”我对男孩说道:“哦,爸爸都下班啦,爸爸今天亲宝宝了吗?”男孩笑了,低下头去亲了一下宝宝。女孩看着男孩也笑了。我对女孩说:“妈妈,今天做什么好吃的呀?让奶奶也尝一尝好不好啊?”女孩立刻高兴地说:“我会做菜饭和鱼,爸爸你抱着宝宝,我来做饭。”说完将娃娃递给男孩,开始专注地切菜、炒菜。“爸爸”抱着娃娃在旁边督阵,真是和谐的家庭气氛。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我理解幼儿的游戏,在观察发现情况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间、以游戏伙伴的角色介入,引导了幼儿游戏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在具体方法上,我利用了平时所积累的有关幼儿生活的信息,效果比较好。比如,我知道这个男孩的性格,他一旦和小朋友的矛盾激化,就会比较激动,会出现抓人、咬人等行为。所以我选择了适当的介入时间。再有,在之前的“我的爸爸”小调查中,我了解到男孩的爸爸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亲亲他。所以结合男孩的生活体验,我用提示让他模仿爸爸的行为,幼儿就觉得很自然。我也了解女孩平时很喜欢跟妈妈下厨房,模仿妈妈做饭菜。这样我让女孩做饭很合乎其兴趣,一下子就行动起来,从而化解了孩子们抢娃娃的争执。今后,随着幼儿的成长,如何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其语言能力、社会性技能,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小资料3

培养爱玩的习惯

幼儿生活的一切就是像追求生命那样,要得到愉快、欢乐和喜悦。好的教育育方法要找到一种有益的事情,把它当作游戏,通过重复,激发孩子“学会点什么”的能力。

不必过分牵涉到“教育”这个词上来。一谈到什么教育,我们就容易联想到这是让孩子们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其实不然。不是让他们做不喜欢的事,而“创造欢乐的游戏”才是培养幼儿能力教育的真实内容。不是“去玩培养不了能力”,而是“通过游戏来培养能力”。

让孩子们从玩乐开始,通过玩乐,朝着正确方向引导。——幼儿教育不是靠别的什么,必须从这做起。

粕谷一美这孩子3岁,我们一直训练她每天拉3小时的琴。也许有人会认为:“那太过分了,多大的负荷量啊”?可是,这谈不上什么过分不过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一美来说那是游戏,是玩,那样玩使她高兴得不得了。每天就一件事玩上3小时,那怎么能说是过分呢?

小一美的母亲把小提琴当作玩具拿给她,让她一遍遍地听练习曲唱片,即所谓“音乐气氛”。小一美把小提琴当作玩具,整天地玩,独自一个人拉。她妈妈按照我们指导的那样,偶尔伸手指点一下,也和孩子一起玩。这就是教育的名人艺术。

只要能培养就好,不一定非得摆出“教育”的架势,这样会使孩子也变呆板了。首先要让身心快乐,而后使他们掌握能力,这才是自然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们招收的幼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让他拉小提琴的。为了使做家长的也能拉上一曲,我们首先指导家长。而后在家里让孩子们听准备练习的曲目的唱片。

我们在家长学会拉一个曲子之前,是不让孩子拉小提琴的。这个规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通常不管做家长的多么想让孩子拉琴,可是孩子却根本没有“想练小提琴”的愿望。

“自己也想拉琴”的心情是在无意中产生的。为此在家里就让他听唱片,在教室里就把他放在其他正在拉琴的孩子身边。而家长在家里、在教室里也拉小小的提琴。这样孩子迟早会从母亲手里把“那个琴”拿过来,自己也开始想玩了。

(引自《幼儿教育与成才》,[日]铃木镇一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拓展阅读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本章内容的话,可以阅读下列书籍和资料:

1。儿童游戏译丛——《我的游戏权利》《游戏的关键期》《游戏的卓越性》《通过游戏来教》《仅仅是游戏吗》,[英]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焱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幼儿游戏(上下册)·香港理工大学学前教育系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日]河边贵子著,朱英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儿童游戏通论》,刘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幼儿游戏理论》,华爱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幼儿园真谛》,[日]仓桥物三著,李季湄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英]尼尔·本内特等著:《通过游戏来教》,44页,刘焱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