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 >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第4页)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第4页)

关于幼儿的“学习”,尽管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基于现代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以及学习科学的研究等,对幼儿学习的理解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主要是游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

这一看待幼儿学习的观点与人们习惯的对“学习”的理解似乎并不一致。通常一提到“学习”,往往仅与读书、写字、做作业、听课等学业活动联系起来,把学习局限于学业学习,这种对学习的看法属于一种狭义的学习观,适用于理解某些阶段、某些类型的学习。但是,狭义的学习观不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如果这样来理解幼儿的学习的话,是完全不适宜的。

长期以来,在应试文化影响下,幼儿学习被严重地狭隘化、“小学化”。在幼儿教育中,学业知识被当作是唯一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读、写、算被作为是“正规”的学习方式,而幼儿的玩沙玩水、看蚂蚁、捉蜗牛、学习穿衣吃饭技能之类的活动都通通被排除在学习之外。已有许多实例表明,如果把幼儿的学习“小学化”,仅仅局限在反复的练习认字、写字、做算术题上的话,会严重地破坏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其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看待幼儿的学习必须持一种广义的学习观,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所持经验的特征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幼儿园中,如果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幼儿学习观,在教育实践中,就容易不知不觉地用狭隘的学习观误导幼儿的学习,甚至误导幼儿的观念。

幼儿园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树立适合幼儿特点的广义学习观。只有转变了学习观,才能对幼儿新的学习的产生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纲要》);才能真正认识幼儿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展开多元的个性化的学习;才能深入研究和发现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保障幼儿学习的权利,创造更多适合幼儿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实现更有效的“教”和“学”。

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有许多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依靠教科书来学习,是幼儿学习区别于中小学生的最大特点之一。由于处于人生初期的幼儿缺乏关于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等所有方面的经验,因此,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接触、互动,通过多种感官实际地感知、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对于幼儿非常必要,这不仅是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其后继学习打下基础。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幼儿感知觉——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工具”——的发展,她把感知觉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直接经验对幼儿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他告诫教师:“教不等于告知。(Teaottelling。)”幼儿必须利用自己的知觉经验和具体形象的学习活动来学习;美国一教育专家反对以书本知识、多媒体替代幼儿接触真实的世界,他深刻地指出:“书本可以用文字或插图来描绘出有着清澈小溪和腐败沃土的世界,但是没有哪本书可以替代观察真实世界的价值。书本和其他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将这些深刻的印象和体验一同记在心里,但是这都必须建立在直接观察和亲手实践的基础之上。”

②以好奇心、兴趣为主要驱动力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不断增长的兴趣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这一学习驱动力是内源性的、具有极大的能量,驱使着幼儿如饥似渴地学习与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成人认为极有价值的内容,或是对幼儿未来极有意义的目标,在未转化为幼儿现实的直接兴趣指向之前,是不可能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的。关于大脑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幼儿的学习与情绪情感密切相关,而满足其好奇心、符合其兴趣的活动最能够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保护幼儿宝贵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当下的学习中获得快乐感、满足感,否则幼儿将失去学习的热情,甚至变得厌学、弃学。

③生活化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特点。即是说,生活既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幼儿重要的学习途径。凡是幼儿为生存、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生活知识、技能,都应当、也必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并掌握。即是说,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幼儿园教育必须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价值,而不能片面地偏重学业知识的灌输,或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孤立地进行机械的训练。

④玩中学

幼儿的学习主要不是以坐在教室里听讲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他们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他们充满丰富想象与创造的最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日本幼教工作者本吉圆子说“孩子非常热心于游戏。正因为孩子有这样的热情,才会从游戏中得到成长。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玩着高兴,而是专心地投入到一件事当中。”英国学者在《游戏的卓越性》一书中指出,幼儿通过游戏,“使自己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现实相互协调,在游戏中儿童逐渐形成了偶然关系的概念,并且习得了区分、判断、分析、综合、想象和表达的本领。儿童沉湎于自己的游戏和游戏中获得的满足感,形成集中注意的习惯,并且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由于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动手做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主要不是通过书本或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一直倡导“做中学”,“做中学”符合幼儿爱动手的天性,符合幼儿的兴趣,对幼儿来说,“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做”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必须“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也说:“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

⑥学习内容的启蒙性、广泛性、综合性

在学习内容上,幼儿与中小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即围绕分科的学业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而幼儿的学习内容则是广泛的、综合的,通过生活、游戏与其他活动,幼儿不仅学习初步的科学、数学知识,阅读图书或学习弹琴绘画等技能,还包括学习幼儿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的知识、技能、习惯,如使用筷子吃饭、养成不挑食偏食的好习惯、学会独立如厕、按时作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同时,还必须学习社会生活所需的各方面的技能、能力,如与同伴交往、合作、一起游戏的技能,发展亲自然、亲社会的情感与态度等。而且在学习中,幼儿的经验是互相连接的,不是彼此孤立的或割裂的,他们的生活、游戏和其他所有的活动都不是划分为一个个学科来进行的,综合地学习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实际,也能够让幼儿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生早期的学习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其质量优劣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教师必须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激发、保持并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富于理解和激励的、宽松而安全的、积极互动的环境,科学地促进幼儿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坚决地反对把幼儿学习扭曲为狭隘的知识灌输或机械的技能训练等反科学、伪科学的做法。

(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

前面已经谈过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和环境的条件,幼儿的学习同样如此。

①影响幼儿学习的外部因素

家庭条件——如家长的观念、文化程度、育儿态度与方式,家庭的经济条件、人员结构、环境状况等;

幼儿园环境条件——如环境的氛围、人际关系对幼儿身心的适宜程度(是否让幼儿有安全感、归属感,是否温馨等),物质条件、设备设施的好坏等(如活动室的配套、户外场地的大小、玩具和材料的质量等)。

②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智力因素主要有:幼儿的注意、记忆、思维、理解、推理能力;表现、想象、创造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经验水平等。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

主动性。主动性是内在于儿童的生命之中的。幼儿的学习如果不是“我要学”,而是强迫下的“要我学”的话,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主动性强的幼儿能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与老师和全体小朋友交流,在困难面前能想办法,独立性较强,对学习非常有利。

学习兴趣、好奇心。这是幼儿最宝贵的学习动力,它使幼儿渴望认识世界,喜欢探索、交往、自我表达,使学习充满愉快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如果被压抑或扼杀的话,他们将失去全部的学习热情。

自信心。这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态度的重要心理素质,缺乏自信的幼儿会在学习中畏缩不前,回避挑战,自卑依赖等。

坚持性。这是学习必需的一种意志品质。有的幼儿遇到困难仍继续努力,而有的幼儿却很轻易地放弃,这就是坚持性的差异。没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是不可能在学习上达到高标准的。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较容易受到关注,不少教师、家长也对开发幼儿智力非常感兴趣,片面地认为幼儿只要聪明就能学习好,而对非智力因素却不大重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