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 >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第1页)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第1页)

第三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德国学者博尔诺夫认为,把教育者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把这种关系称为构成教育先决条件的“教育关系”,并认为这一关系首先包括对每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充满爱心。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教师满怀爱心与幼儿之间建立的“教育关系”和在此关系上展开的互动。

一、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幼儿教育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问题。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怎么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是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两个侧面来理解。

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尽管幼儿年幼弱小,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关系的性质。这种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因此,把幼儿仅仅视为纯粹的“受教育对象”,看不到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幼儿年龄小、不通世事,各方面都不成熟,就不尊重他们,随意专制地体罚他们,无视他们的成长需要而成人中心地强制他们服从,都是不能允许的。正因为此,在教育原则中明确地规定严禁体罚,不准侮辱幼儿人格,反对专制的教师中心,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属于一定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教育工作关系中的“师生关系”。社会保障幼儿地位和权利的责任具体化为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是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的主要维护者,幼儿是被保护者;教师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儿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是受教育者。由于幼儿与教师在教育中的社会角色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幼儿又不是完全平等的。不认识到这一点会导致教师的失职,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上述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的,前一侧面要求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后一侧面要求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幼儿、保护幼儿的责任。只有尊重幼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培养“人”的教育;而离开了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尊重幼儿就会流为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将这两个侧面加以最恰当地统合,是理解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始终要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每个幼儿认真地进行教育和保育。不管什么教育活动,无论其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丰富,教法多么艺术,只要没有以正确、良好的师幼关系为基础,就不可能是好的教育活动。

(二)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意义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成人,师幼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和发展,是构成幼儿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关系”中进行的,幼儿与成人之间积极的、富于激励性的关系是幼儿成长的最好条件。师幼关系是一种带有明显情感性特征的“教育关系”,这一关系的质量不仅对幼儿学习的动机、态度、积极性等情感因素具有重大影响,还与幼儿学习的内容、过程、结果等关系密切。美国幼教专家芭芭拉·鲍曼说:“虽然幼儿能够快速地学习大量的知识,而且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他们最终学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主要依赖于与他们互动的成人。”另外,师幼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师幼关系将直接影响幼儿入园后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造成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师幼关系的特征甚至能够预测幼儿上小学后前三年的适应能力与行为。还有研究表明,师幼关系对幼儿的行为、个性等有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情感与安全性的师幼关系使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友好、接纳度高,更少退缩性或进攻性行为,幼儿的自我概念、自信心也发展得更好。

正因为师幼关系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如此重要,所以师幼关系被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Howes教授和S。L。Helburn教授从“过程质量”“条件质量”“劳动环境质量”三方面来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其“过程质量”的5个标准中,第1、2个标准都是关于师幼关系的,特别强**师的亲和力、亲切感、爱心、对幼儿的态度等。同时,与师幼关系密切相关的班额、师生比、教师的经验等也是“条件质量”的主要内容。再如,全美幼教协会2005年公布的“幼教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其列出的十大标准的第一条即为“关系”。其中在“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关系”一项中,要求教师通过身体抚慰和积极情感交流为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鼓励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另外,还要对幼儿的非言语信息反应敏感,不使用体罚等。

(三)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特征

师幼关系一般被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分为肯定的与否定的)两类。良好的师幼关系是积极的或肯定的关系,相反则是消极的或否定的关系。两类关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师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的地位和角色。在积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关爱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差异性,积极地鼓励和激发幼儿自身的积极性。而在消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如同提线人与木偶,教师是强制性的主宰者、命令者、监管者,幼儿则是不被尊重的被管控者、被动的接受者与行动者。

二是师幼关系中幼儿的感受。在积极的师幼关系中,幼儿感受到的是温暖、安全、被关爱、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鼓励,能够愉快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毫无被压制感、受控感;而在消极的师幼关系中,幼儿没有安全感、主动性,总是看教师的面孔行动,如同老鼠怕猫一般,常常担心被批评或被惩罚,感到被冷落、压抑、不被尊重与接纳。

三是师幼关系中教师的行为。在积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通过倾听、对话、交流以及让幼儿感到温暖的身体接触等,与幼儿同感、同乐;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决定的机会,激励幼儿自由、自发地活动,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进行引导。而在消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面孔出现,过多地发号施令、监督控制、包办代替,无视幼儿的需要与感受。

(四)怎么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关键一方在教师,第一推动力来自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关键取决于教师怎么看待幼儿。只有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可能爱幼儿、尊重幼儿,这是双方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是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生活,帮助幼儿自主地学习与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的过程,而不是成人强制性地灌输、控制、训练幼儿的过程。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才可能摆正位置、定准角色、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必要条件。有研究表明,奉行儿童中心教育观念的教师,比奉行教师中心观念的教师,与幼儿个体或小组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的行为更为敏感,反馈较为及时,形成的师幼关系也相对亲密。

其次,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幼儿、理解幼儿、信任幼儿。研究表明,影响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的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因此,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正在成长的幼儿的心灵,理解他们的言行,读懂他们的表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感受,才能真正与幼儿沟通,让幼儿把教师视为可信赖的大朋友、情感依托的对象,而不是可怕的监管者、训练者或威严的指挥者、命令者,才可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任”是良好师幼关系的必要条件,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认为,教育者对每一个儿童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的那种完全具体的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的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能够让儿童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心情愉快。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经历、个性特点等,采取恰当的措施与方法,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个别差异原则,科学地与幼儿开展互动,这是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保障。

二、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含义与类型

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方式及其所导致的双方心理与行为上的改变。师幼相互作用既不是由教师单向地施加刺激,让幼儿被动地接受,也不是简单地教师作固定的主体,幼儿作固定的被作用的客体,而是双方互为主客体,师幼双方能动的交互作用。幼儿园教育是通过师幼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相互作用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手段、途径,其互动过程本身也是极有意义的教育过程。师幼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多种。有的从教师对幼儿的态度角度,划分为积极、消极、中性三个类型;有的从师幼互动的特点出发,划分为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控制型;有的按互动的情感特征,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等等。

2。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教师与幼儿两方面。

教师方面:由于师幼相互作用是在师幼关系中发生的,因此前述的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如教师的观念、了解幼儿的深度、教育方法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也包含在影响师幼相互作用的因素中。除此之外,还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行为以及人格、情感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幼儿对教师的信任度、依赖度以及情感疏密度,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主要如:教师对幼儿行为和需要的敏感性、把握度及其反馈的及时与适宜,互动中让幼儿感到安全温暖的情感投入程度、共鸣程度,对幼儿的尊重程度、关爱和照顾的细致程度,在互动中教师的诚实、民主、平等、公平等人格因素。另外,教师与幼儿相处的稳定性、与幼儿互动时间的长短、对教育过程的反思自觉性等,也影响着师幼相互作用的质量。美国一研究发现,在幼儿发展水平高的班级中,教师的行为有许多共性。如他们都能根据幼儿的兴趣、个人选择和能力来设计活动;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在日常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都能对幼儿的活动提出具体合理的建议,示范有效的交流技能;都向幼儿提出能促进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寻找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情感问题和解决同伴之间的分歧。

幼儿方面: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如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体验、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状况,在托儿班时师幼关系中的情感体验、经历等,都与他们后来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特征有很高的一致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