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 >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第1页)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第1页)

第三节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在总结了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幼儿园教育原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均应遵循的,它反映了教育对所有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幼儿园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作为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幼儿首先是一个人,是我们社会的一员,他们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对儿童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1。爱与尊重是教育儿童的前提

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兴趣、需要、情感、愿望等。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对儿童的爱与尊重、信任,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就会使儿童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不可缺少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为自身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反之,教师如果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儿童,让儿童常常感受到委屈、羞辱,他们便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被人看不起的,从而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儿童终身的发展。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参与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3。保证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与维护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决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容器,决不是可以被成人任意造型的橡皮泥,他们是需要被唤醒的精灵,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一切教育活动,离开了儿童自身内在的能动性是不会有效果的。因此,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兴趣、意愿,以及在此基础上萌发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的根本特征。由成人主宰的、强制的、如训练动物一般的教育是不可能发展儿童的潜力与精神的。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当明确:

1。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促进儿童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或忽视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并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埋下隐患。

2。儿童的全面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儿童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等。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失调,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发展问题。

3。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儿童发展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其对立面是片面发展;个性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其对立面是共性。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有特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儿童。即教育除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之外,还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能够实现自己的发展特色,而不是千人一面。

(三)了解儿童,基于儿童的实际进行教育的原则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提出:“如果我们要全面地教育儿童,就需要同样全面地研究儿童。”不了解儿童,就没有权利进行教育,也不可能正确地进行教育。为了教育儿童,必须了解儿童。

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不是抽象的儿童,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儿童,抽象的儿童是不存在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儿童。”因为儿童不是许多心理特性堆砌而成的集合体,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有着各自的与众不同特点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的经验、兴趣、需要、思维、记忆、情感等,不了解这一切,教育就会无的放矢,甚至南辕北辙。

(四)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对于儿童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的或后天的、环境的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必须予以尊重,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1。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的发展。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能力强的儿童,而那些既不出众,又不吭声的儿童往往不在教师的视线之内。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师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儿童。

2。因人而异,实现差异性发展

面向全体,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以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式发展,也不是要求每一个儿童都达到同等水平或在所有方面都达到同样高度。由于每一个儿童各有不同的起点、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指南》)教育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帮助每一个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