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 >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第3页)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第3页)

例早餐结束后,小红满心欢喜地进入美工区,挑选了一张粉红色的手工纸和折叠鸽子的分解图纸(参见图6-2),开始了今天的区角活动。小红很专注,边看样图边折,前面几步很顺利,可到折鸽子头时卡壳了,反复折叠都没成功。教师发现后,给她示范了一下折法,但直到活动结束小红也没完成。老师一方面表扬小红的专注、坚持、不放弃的态度,一方面反思问题出在哪里。通过反思,老师意识到小红的空间感知能力与操作能力较差,语言讲解的方法对她不适合,教师示范又太快,所以小红难以理解。于是,教师改进了指导方式,特意选择了两面不同颜色的手工纸,重新制作了分解图(参见图6-3),还在纸上用虚线做上记号、画上箭头,简化操作步骤,降低了难度。第一次操作时,小红还没理解弯箭头的含义,将虚线上部完全向下折,失败了。教师提示她:“弯箭头是往里面折的。”她一下子就成功了。教师富有激励性与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幼儿实现了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仅获得了折纸技能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主动学习、挑战困难的态度、能力和自尊自信的积极自我意识。

(引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有删改)

图6-2

图6-3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不是截然分割的,并不是一个活动只能采用一种组织形式,即使是在一个活动中,三者也可以灵活地交替采用。比如在作业课中,虽然基本是集体活动形式,但是也常有幼儿的分组讨论、小组实验、操作学具的个别活动等配合,让集体活动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区角活动虽然是以幼儿的个别、小组活动形式为主,但是活动结束时,也常以集体活动形式进行交流或小结,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儿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的质量。因此,幼儿园应按照新《规程》的要求,“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形式,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方法与途径

(一)关于手段、方法与途径的概念

一般说来,手段是物化的方法,方法是非物化的手段,二者在活动中总是结合使用。途径即为路径,也有方法的含义。以游戏为例,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路径,即途径;在游戏中提供的一切操作材料、图书、玩具等实物形态的东西就是手段,而怎么提供这些手段,即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如何把握材料的难度,在什么时候投入等,则是属于方法。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方法与途径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与途径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幼儿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教与学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与途径的特殊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不是上课,而是通过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即“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不是教科书、参考书,而是为幼儿的生活、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所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源(包括供操作的成品半成品材料、自然物、玩具、工具等);实施的方法主要不是教师语言讲授,而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互动方法,包括环境中引导幼儿与人与物互动的策略(参见第五章第三节“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指导游戏的各种方法(参见第七章第二节“幼儿游戏的指导”),各种活动中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参见第四章第三节中“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都属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因此,不能只将幼儿园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甚至只把集体活动才看成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或只把作业课上比较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教学游戏、训练等)、手段(如挂图、多媒体、教具、学具等)才看成是课程实施的方法与手段。

其实,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层面,鉴于方法、手段、途径三者的紧密关系,没必要把它们一一分开来考虑,特别是方法与手段。如研究游戏材料的投放时,总是把投放什么材料与怎么投放、何时投放等,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教师在实践中也是将手段与方法融合在一起使用的。如前述的“个别活动”中的“折纸”一例,幼儿在活动区(方法、途径)利用教师提供的手工纸、样图(手段)来折鸽子。教师观察(方法)、发现问题后讲解、示范(方法),其后重新投放画上箭头(方法)的样图与纸张(手段),在幼儿操作中针对性地提示操作的关键点(方法),最后帮助幼儿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方法、手段(见带点的词)是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正因为此,有学者以手段、方法、途径三者统合的观点,认为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创设、日常生活等既是途径,也可视为课程实施的手段、方法。

(三)重视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日常生活活动,如入(离)园、进餐、盥洗、如厕、午睡以及活动转换环节等,其所占时间的比例是远超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通过这部分活动来实施课程是幼儿园的一大特点,也是课程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对日常生活价值的认识与指导,至今还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较薄弱的一环。

杜威曾经有一个经典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对此他的解释是,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他明确反对那种教育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这个论断尤其适用于幼儿。由于幼儿的特点,其日常生活活动中蕴含着其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机制,是幼儿“发展课题”的主要内容,对幼儿非常重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课程也就在其中展开。例如,通过早上入园后的晨谈,点名、相互打招呼、趣事分享等,能为幼儿开启一日生活的良好情绪(健康领域),发展其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对集体的积极归属感;促进幼儿与老师、同伴有礼貌地交往、交流(社会领域);为幼儿提供大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机会(语言领域);培养幼儿关心身边的信息与变化的态度(科学领域)等;同时,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可观察到幼儿的身体、情绪状态,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在家的活动经历以及在有关领域的经验、能力等重要信息,为个别化指导积累素材;而且还能从幼儿的趣事分享中、谈话中,从幼儿的交往与表现中,发现有价值的课程生长点,为专门组织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活动等准备条件。

不过,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决非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教师能否敏锐地发现、合理地利用这些价值,能利用到何种程度,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一日生活中平凡的环节或者小事,既可能成为幼儿获得多方面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也可能成为无意义的日常琐事,这关键取决于教师。可以说,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与一日生活教育价值发挥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日常生活活动的指导方法主要是观察、随机教育、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等。如幼儿进餐时的观察,能够发现幼儿身体方面(如食欲、消化)、情绪方面(如愉快还是低沉、兴奋还是平静)、习惯方面(如是否挑食偏食、剩饭菜、进餐慢、吃饭东看西看、边吃边玩等)、能力方面(如餐具使用的熟练程度,是否吃饭不撒、饭后收拾)以及即时状况方面(如是否有食欲、情绪、进餐速度等的反常表现)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现场提醒、协助(如提醒不撒饭、不边吃边玩);可针对问题(如挑食、拿筷姿势不正确、进餐习惯差等)考虑家园结合的解决方案;可调查分析幼儿反常表现的原因,及时地进行必要干预,帮助幼儿尽快恢复常态,等等。再如,教师可利用某一生活环节(如洗手的步骤——先卷起袖管,开水龙头,再洗手、擦手),来帮助幼儿学习“顺序”的概念;也可利用一日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作为幼儿发展概念的基础,帮助幼儿借助自己的经验建构概念。如就餐前帮助幼儿计算需要多少支筷子多少个碗(数概念),用积木搭建高塔时,跟幼儿讨论怎样才搭得高,让塔不倒下来(平衡概念)等。总之,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的观察越是细致、深入,就越能敏锐地、机智地捕捉到教育契机,幼儿就越能从中受益,发展就越有质量。

为了让日常生活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施时应注意:

第一,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与个体差异,并让幼儿逐步形成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作息习惯。

第二,在生活活动中让幼儿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决定、自理自立的机会,如喝水、如厕不必总是统一行动,餐前准备、餐后收拾,玩具、图书、材料的整理、活动室的打扫等,尽量让幼儿参与进来。

第三,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挑食、常喝白开水、按时大便等。

第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减少消极等待,既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也减少幼儿之间因无所事事而造成的纠纷或行为问题。

第五,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

(四)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类活动需要在事前做好计划,明确目标,精选内容,安排步骤,属于高结构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集体作业课、组织的分组讨论等就属于这一类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提升经验、获取新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等;另外,教师专门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属于这一类活动,主题活动在综合教育内容、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有较大优势。

1。常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为了让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成为“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可采取以下常用教学活动形式:

(1)操作类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开展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可安排在课堂中、活动区中,可结合主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并可与班级、幼儿园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2)教学游戏

这是一种利用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把学习内容融入某种游戏中,或把学习活动“游戏化”,使幼儿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学习。

(3)谈话、讨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