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二版 > 第二节 幼儿(第1页)

第二节 幼儿(第1页)

第二节幼儿

一、教育学视野下的幼儿

幼儿心理学、生理学揭示了幼儿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其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证明了幼儿不是成人缩影的“小大人”,而是发展中的、尚不成熟的、具有心理、生理独特性的个体;证明了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与发展潜力,有着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兴趣、需要、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如果说生理学、心理学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示幼儿的自然属性的话,那么,教育学则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揭示幼儿的社会属性。在教育学的视野下,幼儿是怎样的社会存在呢?

(一)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幼儿决不是任何人——包括其亲生父母在内——的附属品,他们年龄虽小,是“未成年人”,但却是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具有人全部的尊严,拥有自己的权利与社会地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每个儿童都享有固有的生命权,享有在幸福爱抚和理解的氛围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受到成人照顾与保护的权利,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等。尽管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与维护,决不能因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族裔或社会出身、财产、伤残、出生或其他身份有任何歧视。”尽管幼儿的生命来自父母,是成人养育、保护的对象,但成人决没有任何权利任意地体罚、伤害幼儿的身体和心灵,决没有任何权利剥夺、损害幼儿的权利,无视、侮辱幼儿的人格尊严。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幼儿作为受教育对象,也必须尊重其人格,保障其权利(学习权、游戏权、发展权等),满足其合理需要,而决不能如训练动物一般,对其训而服之。幼儿是受教育的“人”,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自己的思想、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不是成人可以任意书写的一张白纸。

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国,成人对幼儿的认识与态度至今仍残留着不少封建社会的痕迹。如把幼儿作为光宗耀祖、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过度地望子成龙而训练、灌输,摧残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或溺爱放纵、或任意体罚的教养方式,性别歧视、虐待女童,甚至剥夺其生存权等,无一不反映出成人对幼儿独立人格的无视,无一不说明幼儿至今尚未从封建的人格依附关系中被完全解救出来。彻底清除封建观念的毒害,维护幼儿的独立人格与权利,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幼儿是人类社会极有价值的存在

首先,在社会发展中,幼儿有幼儿的地位,如同成人有成人的地位一样。幼儿的生活、文化,如他们的游戏文化、同伴文化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道独特的、美妙的风景。它丰富着、滋养着人类社会。同时,幼儿的社会使命赋予幼儿以成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他们还不能像成人一样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还需要社会为其成长付出很多很多,但其稚嫩的肩头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孩子心灵的细线总有一天会编织出世界的未来”(津守贞),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是人类命运的担当者与创造者,与成人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而决非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其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与成人共同生活的伙伴,幼儿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尽管他们需要成人的照顾和保护,是成人教育的对象,但幼儿同时也教育着成人,促进着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在每一个家庭中、幼儿园中,幼儿宛如一面面镜子,映照着成人的形象,督促着成人更加自律,更加明察自身。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杜威也说:“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儿童应该向成人方面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这两句话都是同样正确的。”幼儿以其天真无邪给予成人以对抗丑陋、虚伪、罪恶的勇气与力量;以其创造天性给予成人以灵感与**,所以连毕加索也说,要用一生的时间向儿童学习;幼儿的生活态度总是给成人以启示,让成人能够更好地面对眼前的世界。如俄罗斯一位伟大作家所说:“对生活、对事业、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生活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再有,成人通过教育幼儿的过程,表达出自身对未来社会的希望与理想,并通过影响幼儿的成长而获得了一种可能性,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去影响一个自己不可能亲历的未来社会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幼儿是成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存在。

(三)幼儿是社会的弱者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卢梭也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生物比他更柔弱、更可怜、更易受到他周围的一切的摆布,而且是如此需要怜惜、关心和爱护呢。”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发育阶段,是一个未成熟者、脆弱者,需要成人特别的保护和细心的培育,需要全社会呵护其身心的成长。即使他们拥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拥有自己的天赋权利,但这些潜力的实现和其权利的维护、行使,都离不开成人的保驾护航,离不开教育的介入与支持。正因为此,198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呼吁全世界来维护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保护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整合幼儿的潜力、能力、权利和其未成熟性之间的巨大张力,是幼儿园教育,乃至整个成人世界之于幼儿的责任。

二、儿童观

如上所述,把幼儿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价值的社会存在,是今天世界对幼儿的共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人都能这样看待幼儿,也并非自古以来社会都这样来看待幼儿。社会对幼儿的看法存在多种观点,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又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理解,究竟该怎么来看待幼儿,应把他们看作什么样的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儿童观”的问题。

(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决定成人对儿童的态度与看法的内在定位系统。儿童观对教育观、教学观、发展观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儿童观不同,教育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教育方法以及处理有关儿童问题的方法都会随之不同。儿童观渗透在教师的言语、行为方式之中,对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发生支配性的影响。把孩子当作被动的训练对象来看待,还是把孩子看作平等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引发的教育实践会有很大的差异。没有正确的儿童观指引是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的。

(二)儿童观的变化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儿童观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不断发展,而不同时期的幼儿教育与当时儿童观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欧洲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在那个时代,儿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了。儿童可以被随意地杀戮、抛弃、打骂,体罚是那时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出现了大转折。如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论”儿童观——儿童并非生而有罪,而是一块纯真无瑕的白板,是有着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儿童观——儿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儿童的发现”。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

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堪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颠覆了长期以来的“唯成人世界”。尽管洛克和卢梭的儿童观存在分歧,但他们的思想都推动了儿童观的进步,世界“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就是深受卢梭儿童观的影响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在19世纪“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都为科学儿童观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后,儿童观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飞跃,儿童开始被视为教育的中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旧教育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而新教育的中心则是儿童,这一转变如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是一种革命。”新的儿童观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广泛兴起了新教育运动,即儿童中心教育。

在20世纪中后期,儿童观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脑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精神医学等的发展,不仅强有力地证明了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发展中的独特个体,而且发现了儿童巨大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确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现代儿童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与此同时,儿童的地位和权利逐渐被社会所肯定,并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前所未有的法律约束力使儿童权利保护实现了从理想向现实的飞跃,成为儿童观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公约》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由《公约》所代表的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人,是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普遍人权的人。社会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儿童是权利主体,是权利的享有者。社会应保障他们的一切权利;儿童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社会应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同时,细心地呵护这些未成熟者,特别地保护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儿童观的新发展带来了20世纪中后期儿童教育令人鼓舞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教育不仅在量的方面飞速扩展,而且在质的方面日益优化,确立了现代教育中儿童本位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在幼儿园教育中,保障幼儿的权利、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权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人格尊严与权利,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与有辱幼儿的言行;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信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帮助每一个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与发展,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正如瑞吉欧幼教创始人马拉古兹所说的那样:“承认每个孩子都拥有异常丰富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这些潜能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充沛的创造性。倘若这些才能得不到承认,甚至落空,便会导致孩子的痛苦,甚至会使孩子习得无可挽回的无助感。而成人如果随时给他们提供支持与帮助,重视寻找建构孩子思考和行动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与技能,那么孩子的权利就会倍受保护。”

三、幼儿的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