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答案 >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3页)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3页)

教学游戏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的游戏。教师借用游戏的形式,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过程,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教学游戏设计时必须重视幼儿的兴趣,游戏的规则、玩法、难度等应与幼儿年龄特点与经验、认知水平等相适应。

教学游戏“小羊藏在哪儿啦”(某园中班)

教学目标:让幼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正确描述自己的位置。

游戏规则:“小羊”(幼儿)听到信号开始躲藏,然后“老狼”(老师)四处找寻,当信号再次响起时,没被“老狼”抓到的小羊就算获胜。获胜的小羊给大家揭秘自己所藏的位置。

信号一响,幼儿兴致勃勃地主动找地方躲藏。老师扮老狼,四处寻找“小羊”,还故意装出找不到小羊的无奈模样。被抓到的“小羊”还想去再藏一遍,但按规则只有在那里等着。当信号再次响起时,获胜的“小羊”一下子都跑出来,个个得意杨杨。然后,“小羊”一个接一个兴奋地向大家揭秘自己的藏身位置:“我藏在厕所里的”;“我藏在桌子后面的,桌子前面有椅子挡着”;“我和小军藏在阁楼顶上,我们看到老狼在楼梯下面走”……即使说不太清楚的或说错的幼儿,也非常乐意地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用方位词正确地描述自己的位置。游戏在幼儿的要求下重复了3次。结束时,老师夸奖“小羊”真聪明,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简单图示,带领幼儿把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方位词正确地重述了一遍。

由于教学游戏是教师预设的游戏,教师的干预性、控制性强于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因此,要让教学游戏转化为幼儿有效的学习,其指导必须注意:

(1)吸引幼儿愉快、主动地参与

教学游戏常常是以集体游戏的形式开展的。面对全班幼儿,加之有预设的目标与时间限制,教师很容易急切地安排幼儿按计划进行,甚至习惯性地强势主宰活动。教学游戏既然采用了游戏的形式,就必须尊重游戏的愉悦、自主等特点。一般来说,教师设计游戏时都考虑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但即使如此,仍难免有幼儿不理解或不喜欢而一时难以投入。因此,在教学游戏开展之前,了解班上幼儿的兴趣与游戏水平,并针对某些幼儿可能的反应,准备必要的应对预案,就是指导的开端。教学游戏开始后,教师的指导则是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愉悦地、自主地投入游戏。

(2)顺势引导,重视生成

教学游戏是教师预设的活动,但实际的活动过程却未必一定按教师的计划展开,活动的结果也未必符合教师的预想。那么,当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是强行把幼儿拉回教师的计划呢,还是灵活地顺势引导呢?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刻板地照章办事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游戏的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幼儿,而不能只有既定计划,应当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从‘我想让幼儿如何游戏’到‘我想知道幼儿是如何游戏的’”,密切地关注游戏的动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思考游戏的生成与变化。比如,关注幼儿哪些表现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幼儿的兴趣、注意力是否发生了转移?游戏活动出现了什么预想之外的变化;教师需要怎样应对与顺应,新的游戏能够引出什么有意义的结果;等等。灵活地顺势引导,适时地生成新的教育活动。

顺势引导、重视生成,会不会影响原教学目标的实现呢?的确,活动如果不是按原计划进行,那么活动的结果当然会发生改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下,这会被认为是教学的失败。然而,新的教学观念却认为,灵活地应对与生成,是教学游戏指导中应有之义。教师就应当“心中怀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这恰恰是指导水平高的表现。根据教学游戏过程中的变化对目标与游戏做相应的调整,不仅对推进教学游戏是完全必要的,也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益。这一是因为,游戏的生成与变化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愿望,保持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应当视为教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铃木先生(世界著名儿童小提琴教学法的创始人)曾经说,“教学不是让幼儿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创造欢乐的游戏’才是幼儿能力教育的真实内容。”更何况生成的活动也能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些成果的积累最终将有利于教育大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当放在一个更长的周期中、更宽松的范围里来考虑。对于幼儿来说,某个目标的真正达成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幼儿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逐步的发展与积累;对于目标来说,一个目标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也往往需要通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幼儿在每种活动、每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不必刻意地要求在一次活动中非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可,也不宜要求每一个幼儿在一次活动里都以同样的速度去实现同一个目标。

(3)画龙点睛的总结与提炼

因为教学游戏有预设目标,因此在结束时,可针对目标所要求的、幼儿应掌握的东西进行明确地强调或加以提炼,以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而不是让其停留在无意识状态。如果教学游戏中生成了新的游戏,总结当然不是按照原计划进行,而应当按活动发展的实际进行。

(六)关于游戏的总结

上面提到教学游戏一般需要围绕目标进行小结,不过并不是每个游戏或者每天的游戏都需要总结一番。有的游戏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看得出眉目,幼儿的自由自发游戏也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才可能比较全面地理解或发现问题。因此,游戏的总结一定要根据实际来决定,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另外,总结也不一定是全班性的集体活动形式,教师可视情况而以小组或个别的形式进行。

在总结时间里,作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时间与机会,帮助幼儿回忆、交流自己做了什么、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自己学到什么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互动进一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游戏过程,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发展语言、交流技能、反思能力等。

好的有效的游戏总结往往有三个特征:一是它一定是以教师的认真观察与思考为基础的;二是让总结成为幼儿的思考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评头论足;三是总结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决游戏中的带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游戏的质量,提升幼儿的经验与能力,引导幼儿成为好的游戏者与学习者。

玩纸箱游戏总结

幼儿玩纸箱的自由游戏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老师观察了幼儿的各种玩法,观察了每个幼儿的玩法,并做了记录。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幼儿较多地自己独自玩或与一两个同伴玩,而不关注其他幼儿怎么玩;幼儿玩得很开心,但往往是一两种玩法重复着玩,没什么变化。于是在某天纸箱游戏结束后,有了这样的总结活动:

首先,老师以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并说说自己的玩法。“你是怎么玩纸箱的?”幼儿回答时,老师不时用自己的观察记录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回忆出自己的玩法。幼儿每说出一种不同的玩法,老师就用笔画个简图在白板上。全班小朋友讲出的不同玩法一共有9种,老师和幼儿一起给这些玩法一一取名字:“滚坦克”“拖雪橇”“开小车”“爬乌龟”“钻山洞”……

之后,老师请幼儿各自看看,“在这些玩法中,你玩了几种?”结果,最多的玩了三种,大多数只玩了两种、甚至一种。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老师请幼儿思考为什么没有发现其他的玩法呢?幼儿纷纷说:“我不知道那样玩,没人告诉我。”“我没看见他们玩。”……“那现在我们就来好好地看一看,学习不同的玩法。”老师请不同玩法的幼儿在大家面前演示,相互交流、学习。幼儿都看得很专心,还不时有幼儿当场模仿,有幼儿边看边提出把不同玩法结合起来的新想法:“我们可以几个雪橇合起来,玩开火车!”“我们开小车的来比赛!玩赛车!”演示结束后,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出示了一些其他玩法的照片,“你们看看,这些玩法怎么样?”照片上用纸箱玩的游戏有“小城堡”“电视台”“积木门”……看得幼儿兴奋不已,纷纷说想试试这些玩法。后来的纸箱游戏中,幼儿的兴趣越来越高,水平也明显地越来越高。幼儿不仅有了更多的玩法,还出现了更多的创意与合作。

想想、议议、做做

一、请你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

1。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游戏的权利,真正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2。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是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

3。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没有进行教学的必要。

4。自发性游戏特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它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5。指导教学游戏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

6。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应该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二、分析与讨论。

1。试分析幼儿园见习时所看到的幼儿游戏及教师的指导,看看是否符合游戏的特点和游戏的指导原则。

2。想一想、谈一谈下列游戏各具有哪些功能。

(1)老鹰抓小鸡。

(2)幼儿在“医院”里用筷子给“病人”打针,嘴里还不断地说:“不痛,宝宝不哭。”

(3)幼儿用积木搭一个公园。

(4)幼儿手里拿着一辆玩具汽车,在地上推来推去,口中喃喃自语。

三、收集资料。

收集各类游戏的指导方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