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电子书 > 第二节 幼儿(第2页)

第二节 幼儿(第2页)

(一)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对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

后天因素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幼儿的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的生活环境状况,等等。

表4-1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对于某一特性来说,在它变化最快的时期里,环境的影响作用最大。”(布卢姆)从纵向来看,环境因素在人生初期的影响比以后各阶段都大,因为“对于最有意义的人类特性来说,发展最快的时期出现在生命最初的五年内。”(布卢姆)这也是强调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之一。从横向来看,环境对幼儿个体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有的方面影响大,有的方面影响小。如儿童身高主要受遗传影响,而音乐能力的发展有无环境就差之甚远。幼儿教育应瞄准那些教育能够发挥重要影响的方面去大显身手,避免浪费力量和资源。

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要素,环境因素与幼儿个体因素二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但幼儿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幼儿的发展是幼儿积极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性,无视幼儿的需要,一味灌输,是不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家庭是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生活活动、体育活动、游戏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成人、同伴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正是在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因素才可能与环境因素相接触,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如在黏土手工活动中,幼儿的手接触到黏土,于是知道了摸黏土的感觉;在把黏土捏来捏去时,幼儿的手肌肉运动起来、发出力量,于是逐步了解了黏土的硬度和其他特性,与此同时,幼儿的手也灵活起来,捏的轻重与黏土的硬度协调起来,捏的方式也与黏土的特性相适应。如果不接触黏土,幼儿是不可能知道捏黏土的感觉的,也不会掌握捏黏土的技巧。正是活动使幼儿的发展成为现实,没有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内部和外部活动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在哪种活动中,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

(1)幼儿的生理活动

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有人把人的工作分为“外部工作”和“内部工作”,“外部工作”如人从事的生产劳动、各种活动等,这些是可以通过利用工具或他人的劳动来免除的。但身体内部的生长这一“内部工作”却是生命本身强加给人的、必须由每个人自己去完成它,不能由任何人替代。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蒙台梭利说,当儿童休息时,他只是停止了他的“外部工作”,实际上儿童并没有休息,而是在从事神秘的“自我形成”的内部工作,从事“人的造就”这一伟大工作。当幼儿进行这一繁重的工作时,家长、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不能给幼儿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帮助和支持的话,是非常失职的!由此不难理解,“保教合一”为什么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幼儿的心理活动

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蒙台梭利曾以生动的比喻来唤起成人重视幼儿面临的困难,她说,当一个移民新到一个国家,不了解该国的环境,不了解它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秩序,又全然不懂该国的语言时,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多么大的适应工作!但这是他必须自己去完成的。再看看幼儿的情况呢,这个来到新世界的移民是如此弱小,但却必须在其机体和心理都没有充分发育之前,在一个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使自己适应如此复杂的世界,他会怎样呢?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幼儿能在其中自由地愉快地活动,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的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却常常伴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情绪愉快时,幼儿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以上两种幼儿的内部活动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理方面的任何变化、障碍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残疾、疾病常常使幼儿产生自卑感、活动不大主动等;而情绪愉快、活泼开朗的幼儿,身体一般都比较健康。只有身心两方面的活动都处于正常状态,幼儿才能积极地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

(3)幼儿的实践活动

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幼儿实践活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

①实物操作活动

这类活动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活动如建筑游戏、玩沙、玩水、手工制作等都属于这一类。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当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体的形状,把一块黏土捏成圆的或扁的、把一堆积木搭成这样那样的东西时,他亲眼看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一个行动主体操作物体的欢乐,这一切极有利于幼儿发展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其主体能动性。

第二,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幼儿尚处在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实物的动作分不开。成人常叫他们“想好了再做”,而对他们来说,做就是想,做才能想。因此,为了进行思维,幼儿需要面前有容易操作的物体,实物操作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个需要。在与物体反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幼儿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幼儿搭积木时,如果把小的积木放下面就搭不高,容易垮掉。于是幼儿会多次尝试,反复琢磨,在头脑中思考原因,分析推理,逐步明白了积木的大、小和“垮”与“不垮”之间的关系,积累了搭积木的经验,认识了物体的特性,发展了思维能力。在实物操作活动中,语言帮助幼儿把动作操作转化到头脑中进行,指导着动作的进行。如常常看到小班幼儿边说边做,进行“有声思维”,而到了大班后则默默地有顺序地做,进行头脑中的“无声思维”,幼儿的思维就在活动中发展起来。

第三,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如上所述,实物操作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总是和思维的内容不可分割的。即是说,实物操作活动在发展幼儿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获得物理知识(如物体的硬度、温度的高低等可以用感觉器官摸到、闻到、看到、听到的各种关于物体的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缺乏经验,很难仅凭抽象思考来认识事物,也很难仅听成人的言语讲解来理解事物间的规律和联系。如要幼儿了解几何形体的知识,仅让幼儿看看模型,或仅由成人告诉他们什么形体有什么特点,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即使幼儿会说“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名称,也并不等于他们理解了概念的内容,常见幼儿把“圆形”和“球体”混淆就是例证。只有让幼儿动手去触摸、摆弄,反复地观察、比较、操作,他们才能获得关于这些形体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反复的摆弄还能使幼儿发现除形状之外的其他特性,如发现球体可向任何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圆锥体只能绕着自身转动等。这些经验储存多了,幼儿就能掌握这些形体的特性和规律。只有以这些经验为基础,“球体”“圆柱体”等名称才对幼儿真正有意义,才真正成为几何形体的符号,而不是幼儿跟着教师鹦鹉学舌的无意义语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