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尊重儿童
陶行知先生高度尊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他认为,发现儿童的价值、了解儿童、解放儿童、信仰儿童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否则教育不可能进行。在其著名的《教师歌》中,他热情地号召儿童教育者“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希望教育者成为儿童中的一分子,去发现儿童、了解儿童、解放儿童、信仰儿童与儿童共同创造好的教育。
4。倡导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足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5。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6。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陈鹤琴
图1-17陈鹤琴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④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⑤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陈鹤琴(1892—198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的主要观点如下:
(1)教育观
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入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2)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陈鹤琴先生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第二层次“做中国人”,“活教育”要培养每一个国民的爱国主义品质。最后一个层次是“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培养有健全的身体、有建设的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的人。
(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在强调做的同时,他也强调思维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实验与观察、阅读与参考、发表与创作、批评与研讨四个步骤,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儿童的主动学习。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17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
3。提倡综合的、联系实际的幼儿园课程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儿童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而决不是彼此分裂,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教学。陈鹤琴先生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他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因此他强调必须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给儿童以良好的潜移默化。同时,幼儿园与家庭必须合作起来教育幼儿,因为“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家园两方合作,才会有大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先生极其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幼儿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想想、议议、做做
一、请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