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杨彬职业生涯规划 > 项目二 职业生涯规划03(第6页)

项目二 职业生涯规划03(第6页)

莫里斯于1956年在“生活方式问卷”中提出的13种生活方式,分别用13段长短相近的文字描述,各种生活方式所强调的内容不同,其重点是:

①保存人类最高的成就。个人参加其社区中的群体生活,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改变它,而是为了要了解、欣赏和保存人类所有成就的最好的东西。

②培养独立性。一个人必须避免依赖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谛应从自我中体验。

③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切。以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为中心,温情是生活的主要基调。

④轮流体验欢乐与孤独。在美好的生活中,孤独与群处都是不可缺少的。

⑤在团体活动中实践和享受人生。个人应该参加社群团体,享受友谊与合作,以求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

⑥经常掌握变动的环境。一个人应经常强调活动的必要,以谋求现实地解决、控制世界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的改良。

⑧无忧、健康地享受生活。

⑨在安静的接纳中等待。

⑩坚韧地控制着自己。

静观内心的生活。

从事冒险性的活动。

服从宇宙的旨意。

罗基奇于1973年在“价值调查表”中提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而形成的层次序列。他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

①终极性价值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

②工具性价值系统,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包含的内容有:有抱负、心胸宽广、有才能、快活、整洁、勇敢、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有理智、有逻辑性、钟情、顺从、有教养、负责任、自控、仁慈。

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中所包含的这18项终极性价值和18项工具性价值,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试者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程度对两类价值分别排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1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就排在第18位。用这个量表可以测得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罗基奇的量表的优点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编制而成的,其中包括的价值项目较多且简单明了,便于被试掌握,施测也容易。并且,这种研究方法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此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六)为什么在职业选择中要考虑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也逐步纳入了市场运行机制。高等院校在改革学生管理与培养机制的同时,进行了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变毕业分配为学生自主择业,变学生被动服从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统包分配的旧的人才输送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顺应了发展的潮流,使人才和岗位之间能够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长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指导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受其就业动机支配,而就业动机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大学生比较而言,就业动机鲜明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发生的变化。

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受就业意识支配,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意识的核心是就业动机,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一个人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就业目标主要受社会宣传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就业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受暗示性和不稳定性。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就业意识已趋于成熟,就业动机已比较明确,他们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已能做出评价和选择。

1。谋生型

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劳动依然是人的谋生手段,通过从事某种职业而获得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这是最普遍的就业动机。这种就业动机使学生树立了自食其力的观念。在这种就业动机支配下,学生择业考虑的第一因素就是经济收入水平和福利的高低。

2。创业型

大学生希望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创业中展示才华,取得成就。在这种就业动机支配下,大学生择业考虑的第一因素是职业是否具备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各种条件。

3。贡献型

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在这种就业动机的支配下,大学生择业考虑的第一因素是社会的需要,当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价值观是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看重的原则和标准,是人们内在的驱动力。因此价值观在人们的生涯发展中往往起到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能超过了兴趣和性格对个人的影响。比如,著名歌星席琳·迪翁在其歌唱事业的巅峰时期退出乐坛相夫教子,就是由于她在丈夫生病住院后深刻地认识到,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是有限的,而且比事业更宝贵,这成为她的价值观,并导致她作出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被业界尊称为“中国咨询业第一人”的潘望博,放弃名利,做没有酬劳的传教人,同样也是出于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信仰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价值观对一个人职业选择的深刻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看到价值观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比如,你的父母是不是常常用他们的价值标准来影响你进行专业、职业方面的选择?而当你的观点与他们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这种冲突是否也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矛盾冲突的体现?

(七)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存在职业认知障碍

大学生职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人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他们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这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中理想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很不吻合。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造成心态失衡,产生偏激、焦虑心理,往往把一切挫折归因于外部社会因素,缺乏对自己、他人、事物的客观全面的分析。

女大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很多女生仍受到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束缚,存在认知偏差。通过对各高校学生的质量分析发现,一些品学兼优的女生综合素质都超过男生,但是她们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竞争过男生。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打出:“宁可要三流的男生,也不要一流的女生”的招聘口号。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普遍产生自卑心理、悲观情绪与依赖思想。

大学生就业前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焦虑情绪,在就业过程中情绪不稳定。调查结果表明,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脆弱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感的起伏变化性等特征。择业过程稍微遇到挫折和失败,大学生就容易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3。大学生存在职业行为障碍

当代大学生暴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价值行为趋向——害怕吃苦、追求安定舒适生活、讲究物质享受。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制约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定位于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工作成就动机,既与其个人的理想、成就目标级别高低有关,更与其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支持、鼓励与期望程度密切相关。大学生在求职理想、职业发展目标方面普遍希望当管理人员。我们还发现,男女性别不同,成就动机水平也有差别。男生更有兴趣发展与事业有关的工作和活动,而女生则更有兴趣发展与情感、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反映出一种普遍趋势:其成就动机偏高,与客观实际有一定距离。以个人利益为先考虑择业,凸显职业行为利己倾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才是社会贡献。其生活目标是注重追求一种舒适和比较实惠安逸的稳定生活方式。希望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各种潜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并满足个人需要是大学生变换职业首先考虑的基本条件,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同时,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物质观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中,经济收入高低的杠杆作用、生活的舒适安定程度都已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专业能否对口、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等都变成第二位的因素。

(八)价值观可以发生变化

从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个人由于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他的需求会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变化。比如,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进外企,做白领,把赚钱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买房、成家等任务,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而工作了十余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中,则有不少人意识到,仅仅为了钱而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在考虑职业选择的时候,薪酬就不再是排首位的价值观了。寻找个适合于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够兼顾家庭的工作成为他们的目标。他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他们在职业上所看重的东西(即工作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了。

此外,由于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也会导致原有价值体系的混乱甚至改变。仅以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讲的是“干一行,爱一行”,“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而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已经成了社会所推崇的理念,并成为生涯规划这一行业发展的契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