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考试答案 > 项目三 就业指导(第1页)

项目三 就业指导(第1页)

项目三就业指导

任务一大学生就业认知

体验活动

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挣扎一辈子。

2。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里折腾一辈子。

3。现在的你,想什么……?

4。我能干什么?

5。我想干什么?

6。我适合干什么?

7。我去哪里找工作?

体验分享

我现在该做些什么?

理论解读

大学生就业是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的转折,是实现学业、职业与事业连接的桥梁;是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大学生个人劳动能力的最佳配置。

一、就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包含三个基本条件:从事社会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和取得报酬收入。

就业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的,受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同社会现状和发展密切相关;就业必须是从事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如体育运动,一般的只是个人爱好,但如果成为运动员,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是就业。而从事家务劳动,就不是就业。

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实现最佳结合,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产生最大效益。对劳动者而言,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维持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经济性是就业的物质属性,无酬劳动不是就业,如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所从事的学习劳动。

3。相对稳定性。提高效益,要求劳动者尽可能稳定在一个就业岗位上,持续地工作。就业是较长时间连续进行某项活动。如学生家教是在校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的临时性的短时间内的劳动,这就不能称为就业。大学生就业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活动。

二、就业指导的原则

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引导性原则。学生是就业指导活动的主体。指导者不可能把就业意识、就业观念及职业素质简单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应通过引导,让学生吸收、内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提高,变就业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

2。教育性原则。就业指导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载体和抓手,主要内容有: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责任教育。

3。系统性原则。就业指导不是毕业时才有的临时性工作,而是一个渐进发展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并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就业指导要全员化、全程化。

4。实践性原则。就业指导应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兼职等实践工作来进行。

三、就业指导的历史及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与发展

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推行就业指导;1902年,德国出现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1906年,美国波士顿商业学校把就业机会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帕森斯1908年在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他主张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职业咨询工作者。1911年,哈佛大学首开大学生就业指导先河,职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围绕“人职匹配”进行。工作范围主要限于三方面:(1)了解个人:生理特点、能力、需要、兴趣等个性特征;(2)了解职业:职业规范、要求、条件等资料;(3)人职匹配:做出适当判断,进行职业选择。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历史与现状

1916年,清华学校发起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预测就业趋势。1925年,清华学校庄泽宣教授编写《职业指导实施》。1979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劳动服务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开始设立人事交流中心。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