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考试答案 > 任务二 环境认知(第5页)

任务二 环境认知(第5页)

职业道德是指个体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直接作用于社会行为,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会现实性和具体性。在国外,会计师、律师、法官之所以受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公正、公平的职业道德。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职业不仅仅因为它为社会做贡献而存在,更因为它存在的职业道德而备受人尊重。”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具备职业的道德水平,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第一课。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就是择业道德,即在择业时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平,比如应聘资料的真实有效、就业过程当中的义务履行、避免多头应聘同时签约几家单位的问题等。

(2)科学文化素质:目前,科学的高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态势。一方面,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间又互相交叉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有其综合性和复杂性,人类也越来越趋向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群体之一的大学生,应该具备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备能适应自身成才目标需要的基础宽、有弹性、便于同各种新知识相连接的知识结构。它包括宽厚的综合基础知识、精深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某个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为主的知识等。二是具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同时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三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生理素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紧张的节奏要求投身进去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要干出一番成绩必将要求你承担更多的压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理素质,是难以支撑的。好的生理素质一方面是先天遗传的;另一方面也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功。例如,以某些高校的统计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在派遣后不久因生病被单位退回学校或者原有的疾病复发。这些同学择业是成功的,但就业是失败的,令人十分遗憾。

(4)心理素质:人力资源专家在谈到开发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源时提到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生理素质,二是心理素质,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一是主动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二是能客观评价自己,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三是能正确认识社会,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在部分高校中因为心理素质偏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低,诱发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谋杀他人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每年也有一定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也是择业成功的重要方面。

2。专业与职业

从小学开始,一个学生面临的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就是选择就读的大学和就读的专业,其中专业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大学对人的影响还要大。一方面,一个好的对口的专业能极大地调动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同时专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择业的决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择业过程的变迁和社会职业的发展又从一定程度上反馈了大学生专业的选择和高校专业的设置。

高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目前,各高校实行的是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专业的设置既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又要适宜于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专业的设置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志:一个大学生,只有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才是一个符合该专业培养规格的合格毕业生。从较粗放的选人、用人标准来理解,用人单位按专业来选用一定规格的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可避免地要被贴上专业标签,这种标签是进入某些职业的有效通行证。因此,在大学期间,一个大学生必须首先达到主修专业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辅修其他专业,拓展专业技能。

(2)专业设置主要是以学科为主进行划分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和内涵,与职业并无直接联系。因此,专业的学习主要使毕业生掌握系统的有关本学科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特别注重与特定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高等学校中的各专业均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的毕业生,都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多种职业的需要。因此,一个大学生仅按专业教学计划完成了专业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一个胜任所选定的职业要求的人,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适应自己所选职业对人才的要求。

(3)专业从根本上受到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制约:有些专业从无到有地蓬勃发展,有些专业则日渐衰落。在市场经济时代,专业的兴衰必然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增加一些专业的招生数量,限制某些专业招生规模,但最终的检验还是市场要求,是由毕业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前景所决定的。

因此,了解专业必须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认为上大学就能够保证有一个好职业的时代已经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了。上大学是为了提高素质,更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而学习相关专业技能,是为了就业。上大学不对专业进行认真选择是对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紧缺人才资源,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不需要做太多努力就可以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职业。但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时代,大学生不再是一种社会紧缺人力资源,只是一种优秀的人才资源,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职业对大学生越来越挑剔。

在精英教育时代,按教学计划学好专业是首要的;在大众教育时代,按教学计划学好专业与提高职业适应性几乎是并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职业适应性或许更为重要。上大学,一定要进行专业学习,但是专业学习是建立在个人对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个人应该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选择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选择要参加的培训和要取得的证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积累适应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

大学生能否尽早地认识职业,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有目的地选择以及学好专业,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实现人职和谐的关键。高等院校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广的专业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机制,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决定高校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六、产业、职业、职业分类

(一)产业

1。产业的定义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

2。产业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最早对产业作了比较系统的划分,即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后来,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时都参照了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三大产业分类法。

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二)职业

1。职业的定义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对职业概念的界定、所设计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就业,但人们对“职业”一词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职业就是“工作”,如医生、教师、法官等;有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生活来源”;有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社会身份。

对于职业的确切含义,众说纷纭。美国学者舒尔兹(Schultz)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最低层次是维持生计)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也可以说是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

职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中。在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上,人们从事的工作在目标、内容、方式和场所上有很大的区别。一定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就形成了职业。

(1)社会性

职业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劳动者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2)连续性

连续性也称稳定性,在连续的承担职业角色并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劳动者会从中索取报酬,获得收入;且工作相对稳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