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2-1劳动者的择业动机要素评估
对A项职业择业动机=效价(A)×职业概率(A)
即40=50×0。8
对B项职业择业动机=效价(B)×职业概率(B)
即30=60×0。5
经过权衡,结果对A项职业择业动机(40)大于对B项职业择业动机(30),于是倾向于选择职业A。
(三)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L。霍兰德(JohnL。Holland),在20世纪60年代以自己从事的职业咨询为基础,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他人职业发展道路的深入研究,引入人格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经过多次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职业设计理论,其内容包括个性和职业类型的划分、职业分类、类型鉴定表等。
他将职业选择看作一个人人格的延伸。他认为,职业选择也是人格的表现。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对很多问题会有相似的反应,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霍兰德认为,职业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中的表露和延伸,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诸多生活事件的反应模式也基本相似,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会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的基础主要由四个基本假定组成。第一,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归纳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第二,职业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第三,人们总是会寻找那些适应自己个性、能发挥自己技能与能力、体现自己价值以及能令自己愉快的职业;第四,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见图1-2-1。
图1-2-1六种类型关系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先讲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
“斯芬克斯(Sphinx)”是一头狮身人面的怪兽,盘踞在忒拜城外,常用晦涩、稀奇古怪的谜语为难过往的行人。如果有人能够回答它的问题,它会从高高的金字塔上跳下去,否则,它就会把人吃掉。
英雄俄狄浦斯为了逃脱命运的,到了那里。斯芬克斯向他提出了谜面:“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这不就是人嘛!”俄狄浦斯笑着回答,“当人在幼儿的时候,他们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走路;到了成年的时候,他们用两条腿走路;当可怜的人老了的时候,就有了他们的第三条腿——拐杖!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斯芬克斯羞愧难当,从金字塔上跳了下去,到忒拜城的路从此畅通了。
这个故事的要点是揭示了人的生命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谜语中用早、中、晚来隐喻人生的新生期、成长期和衰老期。俄狄浦斯意会了这种隐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专家们针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这里我们介绍舒伯(Super)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认为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自己的发展任务。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起,舒伯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论,该理论很好地概括了人的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他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外,个人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其他角色,有孩子、学生、休闲者、公民、持家者、配偶或伴侣、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主要阶段。
成长阶段:
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的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
一是幻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
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
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一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
一是试探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
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
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