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什么课? > 项目三 就业指导(第4页)

项目三 就业指导(第4页)

(3)原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书面证明;

(4)与新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书面证明。

2。改派的情况:

(1)身体不符合要求的;

(2)不能适应单位工作环境的;

(3)家庭出现变故的;

(4)其他情况的。

3。补办材料

就业协议书、双向推荐表、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唯一性,决定了补办材料需要一个严格的过程:

(1)登报遗失声明;

(2)本人提出补办书面申请,连同登有遗失声明的报纸一起交学院;

(3)学院核实后发放新材料。

(就业协议书、推荐表一般一周内补办,报到证一般一个月内补办。)

六、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行为的根本看法。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和在择业过程中的需要、能力、行为方式都对大学生择业起着评价和标准作用。理性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修养、顺利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择业观的基本内容

1。择业的地位观。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劳动分工,同一种职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职业声望和地位。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时是国家分配,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最理想的职业;90年代的大学生有追求自我发展的职业意识,但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仍排在前面。但是到90年代末高报酬、高待遇的职业是最理想的目标;目前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出现了数以千计的职业类型。不同职业的社会功能不同,对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越大,社会地位就越高;职业的自然条件也不同,技术设备、安全设施、卫生条件越好的职业,其评价则越高;职业的科技含量不同,专业性越强、从业的素质越高,则职业的评价越高;职业的人际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发展前景等,环境越好,其评价越高。大学生会从职业的性质、知名度、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工作安定程度、劳动程度、工作环境、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确立自己的择业观。

2。择业的动机观。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建立在大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生活福利需要、事业成就需要、社会地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贡献需要等都是大学生择业的动机,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会权衡各种需求和条件,从个人需求、个人素质、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的基础上作出职业选择。

3。择业的苦乐观。大学生对职业劳动苦与乐的基本观点。任何职业都有苦有乐,关键是如何看待工作的苦与乐。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乐在其中主动性、创造性地劳动还是怕苦怕累、被动性地劳动,都与择业的苦乐观相联系。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择业观的表现

1。就业期望过高,盲目自负。有些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高才生自命不凡,怀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择业时对工作单位的薪金、环境、地理位置、发展前途等期望值过高,求全责备,过于挑剔。这也不如意,那也不称心,心高气傲,好高骛远,往往事与愿违,找不到合适理想的工作,不能顺利就业。

2。盲目攀比,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不顾现实,把目光始终盯在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福利、高待遇的单位,“为官,想一步登天;经商,想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特别容易和身边的同学比较,觉得不如自己素质好的同学选择了好的单位,自己一定要超过这位同学,不然觉得没有面子,比较亏待自己。这种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往往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发生错位,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果。

3。自卑怯懦,恐惧焦虑。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专业不“热门”,就业面比较窄,就业信心不足;有的认为现在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自己没有社会背景,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就容易自卑、灰心,失落、沮丧;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学识、性格、甚至长相、身高不如别人,择业时不愿丢面子,害怕和恐惧去竞争,听天由命。这些自卑心理有时会严重妨碍他们的就业选择,使得那些本来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4。消极依赖,观望徘徊。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计划性,求职择业意识淡漠,就业主动性差;有的是依靠家长代劳,完全依赖父母包办,坐享其成;有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决策上游离不定,优柔寡断,总想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帮自己决断取舍,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时会坐失良机;有的同学在择业问题考虑上自认为比较周全、全面,在众多的取舍上,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甚至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对实质性的就业缺乏诚意,在犹豫观望中贻误择业佳机。

(三)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1。全面认识自我,客观自我定位。大学毕业生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确定自我优势、找准自我位置,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利益和贡献结合起来,把具体岗位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

2。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将来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要有豁达自信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素质自信,对自己专业自信,对应聘岗位自信。要有诚实守信的求职态度,主动自我设计,积极自我推销,养成积极现实、百折不挠的良好的求职心态。

3。强化自身基本素质,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大学生要在夯实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和水平。要深入企业、深入各种工作岗位,了解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改进和完善。自觉培养诚实正直、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服务意识和适应新事物,迎接挑战的能力。现代企业选人标准见图3-1-1。

图3-1-1现代企业选人的标准

4。根据国家需要,深入基层大有作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大,城镇化建设有了很大进展,这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小城镇和农村是很大的就业市场,勇于深入基层,将大有所为。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公益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贷款代偿。国家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大学生给予各项政策优惠。

5。靠自己的实力,自主创业天地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靠自身的素质和创新实力,通过社会融资,或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公司艰苦创业,依靠自身能力创业成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