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技术性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要求,能胜任和承担岗位工作要求的人,除了达到该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和服务要求以外,还要达到持证上岗的技术水平。
(三)职业的分类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劳动最早只有按男女性别进行的分工,男的打猎、捕鱼,女的采摘果实、挖掘茎块,所以不存在职业。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开始成为专门职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越来越多。职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分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职业构成,与其国民经济结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分类标准也不统一。为便于国际比较,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6年又重新修订,将职业划分为8大类,在8大类之下又划分为83个小类、284个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所列职业共计1881个。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方法基本相似,1995年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制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通知,决定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5月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它第一次将中国的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这部大典中,职业被划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下表是国际劳工局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与我国的职业分类标准的对照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军人被单独作为一类职业,商业和服务业合并为一类职业,其他分类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基本相同。这种职业分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从科学家、政府官员、公司经理到工人、农民、售票员、清洁工等无所不包,体现了大职业观念。然而,这一职业分类只分到职业项目,没有给出职业岗位。社会职业岗位是由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过程的组织决定的。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与社会制度有关。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和服务有了新的变化。
1。在生产领域
尽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职业数量在减少,从业人员总量和比例也在减少,但由于在这两个产业中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或者职业群。典型的有第一产业中的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遗传工程师、细胞工程师、生态农业技师和技工;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中心工程师和技师、环境监测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程师和技师、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师和技工、纳米材料生产技师和技工,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技师和技工等。
2。在服务领域
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活动内容的增加,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生产部门。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主要方面。
(1)信息服务业
信息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职业群。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信息职业”已占各种新生职业总和的40%以上。另据美国的统计,美国从事信息和知识生产、分配与传递的人数已超过全部从业人员的半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急剧扩张,导致了对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及计算机基础科学和各个领域的应用专家与操作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有些专家认为信息产业有可能从第三产业领域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
(2)管理和咨询服务业
由于管理和咨询活动对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已成为第三产业领域另一个发展最快的职业群组。在这个职业群组的发展中,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咨询服务人员的功能划分更加细化,在社会组织中的责任、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代理师等现在都已成为最新的热门职业。
(3)社会服务业
在第三产业领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服务性职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家政服务、旅游、康乐、健身、医疗以及其他生活服务领域都有许多新职业涌现出来。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形象设计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职业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性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化。
(五)衰落和消退中的职业
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也有部分职业消退。这种职业的衰落和消退往往与技术或产品的更新使某种职业失去市场有关。有时也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限制,禁止使用某种材料或工艺,致使某些职业难以为继。例如,农业的高度集约化曾使千百万农民改变职业,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在英国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经作为产业革命标志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传统的通用机床操作工正在迅速减少。在第三产业,传统的机械打字员、铅字排字工等也正在迅速消失。
在三个产业部门中,都有许多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的农民转化成为农机师、农艺师或者专业性更强的从事无土无害栽培工作的现代农艺师。在第二产业,传统的手工绘图员正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绘图员,采煤、采油等技术向高科技化的转变,产生了新型的煤炭液化气化职业,以及海洋石油开采等职业。在第三产业中,变化发展更迅速。过去的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销售库管人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师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一些调整和变化。
七、职位分析
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我们就这个概念的相关基础知识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职位分析
一个组织从设立开始就会产生一系列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需要一些特定的人来完成。职位分析就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者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该工作所需要的行为、条件、人员的过程。职位分析的结果是产生职位说明书和职务描述与规范。
(二)职位分析有何用
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之一,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职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了职位分析与职位设计,才能为有效完成企业设计组织机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三)职位分析该怎么做
职位分析工作一般通过几个步骤实施: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统计分析阶段、总结撰写阶段、运用与改进阶段。各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工作小组,获得公司各部门支持;明确目标、计划,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资料分析,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记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解问题,确定各环节难度。调查阶段主要是确定访谈提纲,形成标准的访谈问卷;确定需要现场观察的环节;正式进行调查、收集信息,做好完整的访谈记录。统计分析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获取的信息;将整理的资料与准备阶段确定的问题比较,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访谈、观察;归纳出各职位的关键要素,考察职位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分析人员能力与职位要求吻合情况。总结与撰写阶段主要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部门职位进行优化设置;科学配置人员;根据结果修订职位说明书;撰写总结报告。运用与改进阶段主要是将职位说明书与实际工作结合运用;反馈信息并随时修订完善职位描述、职位说明书。
1。实用主义
职位分析不是单纯运用技术工具,如问卷调查、行为访谈就可以做好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具体的理念作为指导,方能有的放矢。
2。结果导向主义
认为职位分析的成果体现在职位说明书上。事实上,如果在职位分析的前面几个阶段未充分展开、优化程序与深入沟通,将很难保证结果的质量和被员工接受。
3。形式主义
认为做出职位说明书就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职位分析之所以成为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主要因为各个模块在实际操作中均离不开它的有力支持。
4。现实主义
认为职位分析就是如实描述出该职位现在的情形。实际上,工作流程、组织架构的分析是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来的,如果不关注企业战略则必然出现职位说明书一经完成就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职位分析不是针对个人的分析;不是对人员任免、调整薪酬的分析;不是一次绩效评估。
八、职业认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