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总结 >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2页)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2页)

为了帮助儿童养成从小懂礼貌、讲卫生、合群、勇敢进取等行为习惯,家长应该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华生就相关的护理措施提出建议,如儿童沐浴、是否带玩具上床、熄灯前的安排、起床、清晨活动、午后休息和社交、清洁卫生、吮指、破坏性行为、玩具的制作及种类、保姆训育等。

3。主张取消体罚

如果要避免儿童的不良行为,唯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旧习惯、教以新行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新行为的训练,而不应采用体罚。华生指出,体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罚往往是滞后的,无法达到及时的教育目的;第二,体罚只是成人发泄气愤的办法;第三,体罚过重有损儿童的健康。华生认为,教育应当取消体罚。

4。倡导“系统脱敏”法

华生认为,幼儿的情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采用人工设计的情景、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改变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这种方法就是“系统脱敏”(Systematisitization)。华生曾通过婴儿的实验,证明惧怕等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1]华生积极倡导“系统脱敏”法,试图在教育上加以推广。

5。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因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文化时代变迁,华生认为教育的标准应随之发生变化。在教育上,华生反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主张教育应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同时,华生也反对用全社会统一的“理想”“标准”和“计划”去要求、规范儿童。

华生还提出其他一些观点,比如反对放纵与溺爱、关注幼儿的性教育等。

华生以其行为主义做理论基础,论述学前教育,重视行为习惯、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不过,其观点也存在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忽视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等不足。

(二)斯金纳的学前教育观点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等新理论。斯金纳认为,通过对有机体(动物或人)自发操作活动进行强调,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其中,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离不开强化。联系学前教育,斯金纳提出一些观点。

1。利用积极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和操作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的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希望的儿童行为。他将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的强化物,具有“自然的”强化性质;一种是强化刺激,如微笑、赞扬或关注,属于条件强化物,通过与基本强化物频繁地结合而形成。斯金纳反对卢梭的消极教育法,主张利用积极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他认为教育主要是要利用条件强化物,进行积极的强化。

2。重视及时强化

根据强化的时机,斯金纳将强化分为及时强化和间歇强化。斯金纳尤其重视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他主张,成人需要及时强化期待在儿童身上出现的行为。如果成人想要儿童习得某一种适宜的新行为,那么一开始就应当持续进行强化。如果希望儿童保持某一种行为,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强化后,可以逐渐转为间歇强化。

3。惩罚及儿童行为的矫正

斯金纳指出,惩罚是现代生活最普遍的控制方法,但惩罚存在事与愿违的副作用,并不是总行得通。斯金纳主张采用“消退”代替惩罚,用来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斯金纳指出,儿童的不良行为大多是成人的强化所致,当这种强化不再出现,行为就会消失。比如,儿童的哭闹行为。

4。育婴箱及其功能

在儿童教育上,斯金纳还根据其理论成果研制了“育婴箱”。斯金纳发明的“育婴箱”内部干燥、无菌、隔音,而且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活动空间宽敞,箱壁安全,挂有各种玩具等刺激物。婴儿可以在“育婴箱”内安心睡觉、自由游戏,又不需要担心着凉生病或安全问题。斯金纳设计、制作这种“育婴箱”主要是想要儿童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

总体上,斯金纳遵循了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行为研究来预测和控制儿童的社会行为。只不过斯金纳的研究比华生更为细致深刻,提出了很多实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但是,斯金纳同样存在忽略儿童内部心理、否认儿童主体性等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