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原名亚里斯托克利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是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人。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名门望族,他的母亲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的后代,曾祖父德罗皮德(Dropides)是雅典的大行政官梭伦(Solon)的“朋友兼亲戚”,高祖父曾担任过执政官。[2]他从小受到了传统雅典完备的教育。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他开始认识到,只有用哲学指导国家,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时,国家统治才能走向正义。从此,他把哲学和政治联系起来,用哲学指导政治,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城邦。随后,柏拉图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相继到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柏拉图在游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天文学、数学、音乐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流派的学说。正是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柏拉图在以希腊英雄阿加德米(Academus)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得名。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大约写于公元前370年。他在此书中构筑了一个从优生、优育到成人教育的系统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吸收了斯巴达和雅典的经验。
(二)哲学及政治学思想
1。哲学思想
在欧洲哲学史上,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体系。柏拉图的本体论即“理念论”,既是其哲学基石,也是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善”。他把世界分成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但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黯淡的、不完全的反映。要把握真理,就必须超越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柏氏的所谓理念其实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柏拉图的认识论又称“灵魂回忆说”。他认为灵魂进入肉体前居住在理念世界中,对理念早已有了认识,此后由于受肉体玷污,将原有的理念知识暂时忘却了,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必须经过“学习”(诱发剂)将其重新“回忆”起来。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教育即不断启发人内心固有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政治观
在社会政治立场上,柏拉图对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不满,认为这种政治的最大缺点是搅乱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而只有把社会划分为等级,才能维持社会的安定统一。于是柏拉图又提出一套上帝造人,把人分为金、银、铜铁质三等的理论。他认为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只有他们才能认识最高的理念——善,并根据“善”来治理社会,从而达到天下太平,这一部分人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刚强、勇敢,适合担当卫国者。至于铜铁质的人则以贪欲为特征,只宜成为工农商各业的劳动者,他们应习惯于克制欲望,服从前两种人的领导。要实现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就要求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养成各安其位或守法的观念。在柏拉图那里,教育是被当作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而予以重视的。此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还设想通过一种筛选的教育机制来发现及区分三等人,并将含金、含银、含铜铁之人分别培养成哲学家、军人及工匠、农夫、商人等。但这种筛选机制约在17~20岁左右(及以后)才发挥效能。[3]对所有学前期的自由民的儿童,柏拉图主张实施相同的教育;在此时期较为强调的是守法观念的培养,以便为成年后各安其位奠定基础。
(三)优生优育
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优生优育问题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甚至可视为惊世骇俗的思想。他主张人们没有私人家庭生活,一定年龄内,男女集体生活在一起,用一种现代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方式——由官方分配或抽签决定的方式进行婚配,好男配好女,同时必须遵守优生优育原则。男、女婚龄分别限定为25~55岁及20~40岁;妇女怀孕期间要注重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婴儿生下后由指定官员进行审视,不良孱弱的婴儿则予以抛弃。[4]理想国内所有出生的子女,都属于国家。所以子女不识父母,父母不知子女是很正常的事情。
柏拉图还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当适当,国家应注意调节人口的数量。为了调节人口数量,国家在干预国民的婚配时,要考虑每次结婚人数,以人口的多少为准则。
(四)早期教育目的和意义
从柏拉图优生优育的观点中我们隐约看到其教育目的是从国家层面上保证儿童长大后成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确保国民身体素质。柏拉图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
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5]
我所谓教育就是指对儿童适当的习惯所给予善端的培养。[6]
他的这些主张,阐明了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以及国家都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
(五)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及教育内容
柏拉图认为婴儿一出生,不分男女都应送到养育院,从出生到3岁由国家挑选的“优秀”保姆加以照顾,同时由最优秀的女公民对儿童的培养及教育情况进行监督。3~6岁的儿童要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由那里的教师给儿童讲故事,带领他们做游戏、唱歌等。
教育内容上,柏拉图对于做游戏、讲故事、体育和音乐非常重视。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需要游戏的,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他甚至认为儿童的游戏关系到政体的稳定,因此,必须对儿童游戏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安排,使游戏的内容与法律和社会秩序一致。那么,儿童游戏的内容、方式以及所用的玩具等不应该轻易地变更,以免儿童造成“喜新厌旧”、追求新异的心理,同时使儿童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
柏拉图认为通过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但故事本身一定要精选。因为幼年时所有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它们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是远远胜过以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只有通过审核了的故事才可以由保姆讲给儿童听。而类似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就不宜讲给儿童听。
柏拉图吸取了雅典教育经验,倡导和谐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应当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7]柏拉图强调体育锻炼一定要使儿童的身体得到和谐平衡的发展。他认为通过身体锻炼来使四肢都健全发达。这里的“音乐”的含义较为宽泛,不仅意指弹琴奏乐、节奏旋律,也包括诗歌、文学等富有陶冶功能的内容。因此要选择欢快、令人兴奋的音乐内容教授给儿童,以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柏拉图指出,体育与音乐教育必须结合,一生专门从事体育运动而忽略音乐文艺对于心灵影响的人,往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变得粗野暴虐;反之,又不免失之过度软弱柔顺、精神萎靡。另外,体育和音乐能使人情绪中的爱智和**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故应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