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总结 > 第四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第四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陈鹤琴认为在儿童期的学习最迅速,养成最易,发展也最快。他认为:“儿童期包含这两方面意思: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谓可教性。”从而认定“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36],应当把幼稚期的教育当作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幼稚教育

陈鹤琴通过揭示儿童的心理特点来提出教育教学原则。他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37]他认为儿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如能根据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1。好动

陈鹤琴认为儿童是生来好动的,他喜欢“听这样,看那样;推这样,攫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没有一刻的工夫能像成人坐而默思的”。陈鹤琴经过研究,指出:“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所以儿童是好动的。

2。好模仿

陈鹤琴指出:“这个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大大依赖这个模仿心。”[38]为此,他对模仿动作的分类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在第112天时发生笑声的模仿,以后出现模仿唱歌及模仿各种动作(摇手、敲桌、刷牙、舌声、读书、洗衣、扫地、浇水、贩卖)等。

3。易受暗示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是易受暗示的。怎样运用其教育作用呢?陈鹤琴认为一是要利用暗示来养成良好的举动、习惯等,如成人的以身作则、讲故事及提出暗示性的问题等。二是要注意戏剧的暗示给儿童的影响,如戏剧中各种欺诈、抢掠的事情,对儿童会起恶劣的暗示作用,必须禁止。对于暗示的方法上,陈鹤琴指出可用语言、文字、图画及动作四种方法进行暗示,尤以动作暗示影响最大。

4。好奇

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使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愈多,他的知识愈广。”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极有价值,他认为“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是父母和教师“施教的钥匙”[39]。

陈鹤琴指出好问、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启迪知识的关键。正是通过提出问题、正确地解答问题,儿童才能获得新知识。成人对儿童的问题不应置之不答或假作聪明、牵强附会,而搅乱了儿童的思想。

5。好游戏

陈鹤琴指出:“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并进一步指出:“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40]他对游戏做了深刻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的游戏理论。

6。喜欢成功

陈鹤琴说:“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的。”指出了儿童追求成功的心理。“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许。”[41]他肯定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成人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

7。喜欢合群

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42]他以自己的观察揭示了儿童乐群心的发展,指出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一起游戏。

8。喜欢野外生活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43]他指出,小孩到门外去就欢喜,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是许多小孩子哭闹的一大原因。因此,他主张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对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他还告诫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要充分认识小孩子大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不要总怕身体疲劳、弄脏衣服或感冒风寒等不让孩子到外面去;做教师的则不要怕麻烦而使儿童失去与自然界相接触的良好机会。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

为了研究人生的整个过程和进行教育,需把人生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考察。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成果,主张把学前儿童时期分成四个阶段,即:新生婴儿期(新生);乳儿时期(新生后到1岁左右);步儿时期(1岁左右到3岁半左右);幼儿时期(3岁半左右到6岁左右)。

陈鹤琴按照儿童发展的有序性,揭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确定了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重点。陈鹤琴一贯重视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要求把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发展特点

思想的活动方面。陈鹤琴指出儿童的思想与成人不同:数量不如成人多,准确性比成人差,内容限于游戏方面。但儿童的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所谓儿童的社会性不仅是指儿童与儿童或儿童与成人的个别关系,而且在于社会的组织性活动的建立。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其进程。

情绪的转变。陈鹤琴指出:“在儿童的初期,他们情绪的表现,大都是由自身生理上的要求所激起的。”但是,到了幼儿时期,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空前的繁复。这时,儿童情绪的激起,由于社会环境的刺激而与日俱增。

2。教育重点

陈鹤琴认为:“无论在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幼儿期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对社会适应得是否健全,儿童生理方面或心理发展的程度,是否表现着常态的前进,儿童对于卫生习惯有否养成,以及儿童身体是否得到健美的发展,幼儿期的教育都该负担相当的责任。”[44]根据幼儿思想的活动、社会性的发展及情绪的转变,实施教育时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积极代替消极。陈鹤琴指出可用暗示、启发和鼓励积极发展儿童的才能和兴趣,切勿消极地批评和抑制他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