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力地克服注入式教学。
注入式教学是以教书本为中心的“教授法”,对于学生的学关注不够,它极大地忽略了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做合一”强**是服从于学的,而教与学又是服从于生活的需要,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做)为基础。可见,“教学做合一”是破除传统教育以“文字”为中心,从而导致学用脱节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好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是中西文化与中国本土实际有机结合的典范,是革新中国传统教育弊病的一剂良方,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指引着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论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
1。学前教育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陶行知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在《论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和进行方法》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22]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为个体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如果学前教育得到充分重视,个体接受了科学的、充分的学前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陶行知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23]基于学前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陶行知大声疾呼普及学前教育,号召“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并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探索幼稚园的改革与创新之道。
(二)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
1。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
陶行知痛陈旧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病,指出当时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即幼稚园的一切都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吃的也是外国点心。从物质到精神,幼稚园都成了外国货的倾销场地。二是花钱病。幼稚园一切都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子弟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尘莫及,因而也就失去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2。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陶行知在《幼稚园之新大陆》针对“三大弊病”提出了治疗方案。文章中指出:“第一要打破国外的面具,第二要把贵族的架子放开,第三要省钱……”[24]要求建设“中国化、平民化、省钱的幼稚园”,指明了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即学前教育应服务于广大劳苦大众,要面向工厂和农村开办幼稚园。
为此,陶行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中国学前教育事业新的发展方向在于工厂和农村,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了“开发幼稚园这新大陆”的行动中。继1927年创办了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后,又先后在晓庄学校大多数中心小学设置了幼稚园。1932年底指导孙铭勋等在江苏淮安创办一所乡村幼稚园,1934年5月,指派戴自俺在山海工学团总部建立了一所乡村幼儿团。为满足工人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陶行知指导学生孙铭勋、戴自俺等人创办了“上海劳工幼儿团”等。
(三)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十分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著,而且大多数教育论著都涉及创造教育尤其是儿童创造教育问题。可见,创造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由此可见,陶行知所提出的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的儿童,还指向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2。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
陶行知认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儿童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是却被中国传统的落后教育和社会制度蒙蔽了。为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解放儿童。陶行知提出要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①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学生能多观察现实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独立发现问题。②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学生从迷信、盲从、成见、曲解、幻想中摆脱出来大胆探索,独立思考。③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不像传统教育那样“非礼勿动”,动手则打手心。主张成人应向爱迪生母亲学习,让孩子有充分动手的机会。④解放儿童的嘴巴。传统教育一般是不许小孩子多说话,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指出应鼓励孩子大胆说话,他们有了“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⑤解放儿童的空间,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⑥解放儿童的时间。坚决反对传统教育一味让学生“作业”“督课”“赶考”等,使他们有时间去玩、去想、去做。这样,才可能遇到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有所创造。
此外,实施创造教育还必须具备“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三个需要”是:第一,“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第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稗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第三,“需要因材施教”。而“一大条件”则是民主,“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25],民主是解放创造力的根本条件。
3。创造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
1946年4月,陶行知在《小学教育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明确提到了“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方法。事实上,从陶行知对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和条件的说明中,很容易发现创造教育是离不开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因此,要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实施生活教育为基础。
四、艺友制幼儿师范教育理论
(一)“艺友制”的含义
“艺友制”是陶行知受中国传统手工业作坊“艺徒制”培养工匠的方法的启发,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提出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具体方法之一。陶行知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对艺友制的内涵进行了说明:“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艺友制实际上就是学生(艺友)在幼稚园(而非师范学校)中通过学习成长为一名教师。具体说来,学生(艺友)与幼稚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导师)交朋友,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在幼稚园的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对有关教育理论的认识,掌握有关幼儿园工作的技能,形成保教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陶行知在办晓庄学校时,各中心幼稚园便采用了艺友制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幼儿教师。
(二)“艺友制”实施步骤
艺友制培养幼儿教师在具体实施上大致有以下四个步骤。[26]
第一,安排艺友实际参加幼稚生的各种活动,主要目的是使其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儿童领袖。
第二,教给艺友一些具体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幼儿玩耍,并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如唱歌、布置活动室等。
第三,一方面做各种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在幼稚园实地操作。导师指导艺友制订计划,组织艺友到其他幼稚园参观并讨论。
第四,两个艺友一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整个幼稚园工作三个月。
以上四个步骤,一共需用一年半到两年时间,经考核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
艺友制师范教育最大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在缺乏大量幼儿教师而又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师范院校培养的情况下,艺友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此外,艺友制只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就能培养出有质量的幼儿教师,也大大缩减了培养幼儿教师的时间成本。因而,艺友制是对中国“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而“探得的一条新途径”。
当然,艺友制师范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但也是“不得已的师范教育方式”。从长远来看,全部依赖边做边学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尤其缺乏相关文化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专业发展后劲就难以得到保证。对此,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艺友制并非培养幼儿教师的唯一方法,应当与普通幼儿师范学校“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