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论文 >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第2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博学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恩格斯称之为“人类的导师”。

他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家庭环境优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创办的阿加德米学园就读达20年。柏拉图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周游各地。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国王召唤回到故乡,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还是王子的亚历山大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经过其潜心教诲,终于造就了一位有雄才大略,创建丰功伟业的君主。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Lyceum)学园。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著作。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非同寻常,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出雅典避难。他的吕克昂学园,转交他人掌管。

亚里士多德一生涉足了众多的科学领域,建树颇丰,所著的《政治学》和《伦理学》集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的基本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1。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吸收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有关思想,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提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①植物部分(植物灵魂),即身体的生理部分;②动物性部分(动物灵魂,也称非理性灵魂),指本能,欲望和情感;③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真正的人性部分,如思维、理解、判断。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长大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人的发展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对应着灵魂的上述三个部分,亚氏主张相应进行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低级的部分应服从高级的部分,即体育应服从德育,德育应服从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即理性部分和意志部分。他主张针对人的不同阶段施于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的教育,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关于儿童发展的认识,第一次提出教育应适应天性(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一次提出年龄阶段的划分,并探讨了对各个年龄段儿童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将儿童的自然生长发育按每七年为一自然阶段,共划分为三个时期:0~7岁(乳齿更换)为第一个时期,即学前期;7~14岁(开始“**”)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身体成熟)为第三个时期。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进步,他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并努力根据这种心理学的考察来安排教育工作。

(三)论学前教育

1。优生优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0~7岁学前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的身体正常地发育,但在儿童出生前,也应该注意婚配问题。首先是年龄适中,因为“太年老的人和太年轻的人所生的儿童身心都有缺陷。”[8]此外,还应计划生育。他指出:“各家繁殖的子嗣应有一定的限数,倘使新妊娠的胎婴已经超过这个限数,正当的解决方法应在胚胎尚无感觉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产。”[9]

孕妇应当注重保健,亚里士多德倡导已婚夫妇要经常学习生育知识。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进行运动,但不宜过于劳累,而且孕妇的食物要有营养,要保持宁静的情绪。婴儿刚出生,其身体的发展应先于心灵的发展,喂食须以乳类为食料,同时注意保护四肢、进行耐寒等适合的身体或体质训练。

2。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0~5岁儿童的教育依然以顺应自然、以身体发育为主。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以免妨碍其发育。他说:“从婴孩期末到5岁止的儿童期内,为避免对他们身心的发育有所妨碍,不可教他们任何功课,或从事任何强迫的劳作。”[10]应鼓励儿童游戏,但要避免鄙俗的游戏,对给儿童讲解的故事或神话要加以选择,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避免使儿童过于疲劳。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三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其中习惯是最重要的。5~7岁,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阶段教育主要内容便是培养良好习惯。他把重点放在习惯的形成上面。教育的方法,或者说习惯的形成主要通过行动。例如,只有通过勇敢行动的反复练习,才能培养出勇敢的道德品质。再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形成音乐学习习惯等。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环境对习惯养成的作用。7岁前的儿童,都应住在家里,不得接触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恶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不能让儿童耳濡目染。立法者要负责在全城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应该规定儿童可以看哪些戏剧。

此外,在5~7岁阶段,亚里士多德主张儿童可以旁观成人正在从事的各种工作,要注意不使学习负担过重,以免妨碍身体发育,同时仍应有充分活动,保持身体灵活。

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公元35年—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当时属罗马帝国的版图),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从事教育工作20年左右,并兼操律师业务,用实践的经验完善教学内容。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公元78年,当罗马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昆体良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雄辩术原理》(公元96年问世)。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约20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雄辩术原理》堪称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论著。

(二)论儿童早期教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