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11977—2000年全国幼儿园发展情况统计
续表
(二)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变化
1。公办及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此时期发展学前教育依然采取公办与民办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公办幼儿园主要指由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其发展较快。据表6-2可知,1979年0。5万所,1999年增至3。57万所,增长七倍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此时期由城镇街道、工矿企业和农村集体创办的民办幼儿园逐步减少,私立幼儿园开始出现,且其所占比例在不断加大。此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属于“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多元格局”与“集体办园突出的多元格局”交织及私立幼儿园开始发展的时期。[3]
表6-21979—1999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比较
2。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与作用发挥
为了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并担负起辅导一般幼儿园的任务,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规定:“教育部门应负责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办好示范性幼儿园。”此后,在民办(私立)幼儿园开始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颁布的多个文件都提到要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以发挥其区域性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发展。1989年,国家《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颁布,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提供了基本标准。一些省市据此制定了《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从办园条件、保教队伍、园务管理、保教质量等多个方面对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至20世纪末,很多省市纷纷创建省级及市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基本建成了以省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教办园为主体,包括省市地县区三级的示范性幼儿园网络。各级各类示范性幼儿园不仅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了师资水平、促进了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还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了各个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
3。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表6-3可知,1979年以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除1981—1983年及1997—2000年有所减少外,其他时候在不断增长。在园幼儿数整体增长较快,如1984年,在园幼儿数为833。42万人,至1995年增至1624。89万人,增长近一倍。同时,农村学前教育还占有较大的比重。据表6-1和表6-3可知,1989年,农村幼儿园数11。99万所,占全国总数的69。5%,农村在园幼儿数1118。3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60。6%。农村幼儿园的壮大为满足农村地区的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幼儿园的“硬件”和“软件”均较差,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6-31979—1989年全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三)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
1。幼儿园教师的培养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化发展,197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今后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学前教育培养骨干。1980年8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专门提出将积极办好幼儿师范教育。在此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迅速增加。1979年,全国设立了幼儿师范学校22所,1989年增至63所,1994年又增至67所。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不断增多,为了保证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质量,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修订后的《中等师范学校规程(试行草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办学方针、任务、学制、办学条件、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同年10月,又颁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重新规范了幼师的课程设置,突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地位。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对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进一步规范,将课程分设必修、选修、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类,对每类课程的课时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幼儿园师资培养还有另一种途径,即在职业高中设立幼师班,以弥补幼儿师范学校和普通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不足。这种幼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至3年,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步入20世纪90年代,幼儿园师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通过上述途径,新时期以来,中国幼儿师资队伍迅速壮大。据表6-4可知,1981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园长总数为43。09万人,1989年增至76。24万人。幼儿园教师在学历层次上逐渐提高。1981年,全国幼师学历在中师、高中以上毕业者为15。64万人;1989年增至39。66万人,人数增长1倍多。
表6-41981—1990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概况
续表
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1978年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改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五校逐步恢复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截至1987年,全国高师设学前教育专业者已达22个。1985年,上海市还设立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试行了幼师(三年制)和幼专(两年制)的新的幼师培养模式。通过这些途径,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师资不仅队伍上逐步壮大,而且学历上也不断提升。据表6-5可知,1991年,全国幼师学历为本专科者为1。77万人,1999年增至7。05万人,增加近3倍。中国幼儿园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另外,国内高校还开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率先培养硕士的学校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1994年,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还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学前教育学博士点,从此,中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表6-51991—1999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概况
2。职后师资培养
“文革”结束后,全国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专业化水平低。1981年,全国43。09万幼师中仅有3。23万人接受过一年以上的专业训练,学历上为初中、初师肄业及以下者有9。63万人,竟占当年全国幼师总数的22。3%(见表6-4)。针对这些情况,198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制定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规划。1986年,国家教委要求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采取了短期培训、脱产进修、夜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等形式,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中国学前教育师资逐步改善。1987年,全国取得《专业合格证书》者有5765人,1999年增至100549人。
1996年1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在职园长(副园长)都应接受一次岗位培训,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任职要求,做到持证上岗,并争取五年轮训一遍。培训的内容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幼儿园管理,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动向等。由此,全国职后师资培养步入**。
三、学前教育研究团体的重建
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教育“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据此,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并下设了“学前教育研究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该室的研究任务为:探索对3至6岁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律;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决策部门制定和修订学前教育方针、任务,为幼儿园教育纲要、教材、教法的编写等提供科学依据;编写有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书籍。尔后,辽宁等7个省(市)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研究机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校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研究室。1979年3月至4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期间,与会学前教育界代表呼吁在中国教育学会下设二级分会——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同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在南京成立,陈鹤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左淑东为首任会长。1992年,教育研究会晋升为国家一级学会,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该会以组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探索学前教育规律、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研究解决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发展和繁荣学前教育、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科学体系为宗旨。之后,这一学术团体分设托幼机构教育、健康、游戏与玩具、家庭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等专业委员会。与此同时,各省市的教育学会也纷纷下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会,或独立设置了省级学前教育学会。
国家及地方学前教育研究团体的重建为开展多个层次学前教育研究和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