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戒毒课程答案 > 第一节 主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戒毒(第2页)

第一节 主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戒毒(第2页)

瑞士精神病学家艾奇宏研究了许多偏差性行为少年后认为:虽然外在的社会压力对个人造成损害,但除非个人已有犯罪或倾向或素质,否则将不会有犯罪或吸毒行为产生。他称这种状况为“潜伏性偏差行为”。潜伏性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一是以冲动方式寻求需要的即刻满足;二是满足自我的需要重于他人需要;三是满足本能的需要不考虑对与错,缺乏罪恶感。

综合精神分析理论对吸毒及偏差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有的人吸毒是因为早期不愉快的经历所导致。

3。精神分析理论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的,而且精神分析对人格的解释又存在不同的理论。在此,着重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得出,包括吸毒在内的一切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不外两大原因:其一,人格结构中三个我彼此不和造成心理冲突,这种冲突不能缓解,压抑在潜意识中长期积累形成问题;其二,因幼年各个时期性心理发展不顺利所形成的痛苦经验。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是经过对治疗对象的心理分析,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释放出来,使当事人彻底领悟自己以往之所以与别人异常的原因,因此,精神分析一向将“领悟取代压抑”。精神分析医师对治疗对象实际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五个步骤:

(1)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指让治疗对象在毫无拘束的情境下,尽情地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经验,或是存在内心中荒诞不经的观念或思想的过程,他是开启治疗对象潜意识之门的钥匙。

(2)释梦。在自由联想时,治疗对象往往会提到做梦的经历,这是一项重要的精神分析资料。治疗对象所陈述的梦是有意识状态下所做的回忆,但他真正做梦时,却在潜意识之中,所谓释梦就是根据治疗对象在潜意识状态下所“说的梦”,去解析在他潜意识状态下所“做的梦”,也是分析师根据治疗对象的陈述梦中情境去解释梦的含义。释梦的目的,就是使治疗对象了解他梦中所见一切所代表的内在意义。

(3)移情分析。所谓移情是分析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将以往对别人的情感关系,以扭曲的形式或转移到分析师身上,使本来单纯的医师与病人的关系,转为“亲子间”或“情人间”的关系,移情作用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虽然在表面上治疗对象以分析师为感情对象,但事实上分析师为替代者而已,通过移情分析,可以了解治疗对象以往的人际关系及感情经历,并帮助治疗对象从不真实的感情世界中解脱出来。

(4)抗拒分析。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对象对其痛苦的经历或隐藏在内心中的感情欲望等,不肯听分析师的全部陈述,致使分析治疗无法顺利地进行,此种对象不合作的态度称为抗拒。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抗拒是一种防卫作用,潜意识不合理欲望浮现到意识层面时会感到羞愧而焦虑。由此可知,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凡治疗对象对其生活经验的陈述表示抗拒者,其中必有原因,而这些原因极有可能是他心理病因之所在。因此,治疗对象在谈话中的抗拒表现,即成为分析师特别注意的焦点,化解治疗对象的抗拒,让他把任何心中的秘密都说出来的方法,成为抗拒分析,分析之后,可使治疗对象内心中压抑的矛盾与冲突得到倾诉,从而缓解其紧张情绪。

(5)阐释。阐释是分析师根据治疗对象在前四个阶段的一切资料,耐心与真诚地给治疗对象分析,让治疗对象了解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从而领悟到分析师所阐释的就是他心理困扰的原因,就精神分析的目的而言,阐释的过程就是治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和步骤对吸毒的心理矫治有借鉴意义,许多吸毒人员主要是由于缺乏爱、缺乏认同,没有真正形成正常的超我或理想自我所致,所以,对吸毒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治疗的核心,就是为他们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对成年人重新产生依恋、信任和认同,从而重返理想自我,形成正常超我。如果对违法吸毒儿童和少年热情相待、同情、理解,坚定地遵循惩罚无益的原则,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充满耐心,不是以严厉的惩罚和报复手段,而是以舒适的环境、友好亲切的态度对待吸毒的儿童和少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童和少年逐渐产生了信任、尊敬甚至产生了爱,当他们最后产生认同时,他们就能把自己融进集体中,不断取得进步,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戒毒

行为主义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影响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华生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将他们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

1。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在研究内容上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纯客体的自然科学。

(2)在研究方法上摒弃意识心理学的主观内省法,代之以客体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

(3)把刺激(S)与反应(R)(即S-R)之间的关系看作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因素,并以S-R作为解释行为的基本原则。

(4)坚持环境决定论,忽视内发性动机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强调外控制的训练价值。

2。行为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行为主义以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行为主义,也称古典行为主义(1913—1930年)。包括第一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梅耶、巍斯、霍尔特、亨特。他们都主张心理学应该放弃意识,改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1930—1960年的新行为主义。这个阶段的新行为主义包括古斯里的联想行为主义,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这些第二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理论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已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重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

(3)1960年以后的新行为主义。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上述四位新行为主义者的后续者们对各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另一个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前者影响相对较小,后者影响较大,并代表行为主义的最新发展。虽然第三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古典行为主义的理论构架,但是他们已经大胆地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诸如意识、思维、心像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他们吸取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主张行为与认知结合,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

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摒弃心灵主义与内省主义,使心理学走上客观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使动物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促进心理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当然也适用于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存在着客观主义与还原论(生物学论,机械决定论)的倾向。20世纪50~60年代后,随着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崛起,行为主义逐渐衰退。

3。行为主义与吸毒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学习而来的。与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不同,行为主义不探讨幼儿时期发展而成的潜意识人格特性,后认知层次,而是探讨日常生活中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根据外来的反应而改变行为。因此,行为不端根据生活经验而改变,就吸毒本身而言,如果从行为主义的观点分析,吸毒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学习反应,并不一定是不正常或道德不成熟的表现。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理论与吸毒成瘾的关系最为密切。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勒和多拉德最早提出社会学习的观念,并提出了驱力→线索→反应→奖赏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冒死吸毒的心理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班杜拉等人发展了米勒和多拉德的观点,特别是通过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于70年代初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学习理论模式,并将该理论应用于攻击行为的解释上。由于这一理论本身包含着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研究,加之班杜拉等人宣称,不论犯罪行为还是高尚行为,都通过同样的机制获得、发生和调节,因此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吸毒行为心理机制的理论。

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可以认为,吸毒并非人生来想吸毒,吸毒也是通过学习模仿而来的。关于模仿,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进行研究,他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从吸毒人员的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也可以证明,许多人吸毒是因为好奇心而去模仿学习他人吸毒的,怎么模仿学习呢,通过观察他人因攻击而达到目的,或在电影、生活中观察他人吸毒而受到影响等,均可能是观察这些而学习到攻击或暴力行为,也就是说,幼儿观察成年人因暴力行为而未受到惩罚,则长大后容易以暴力或攻击行为处理日常事务,而习得了暴力行为。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可能使一个人具有实施暴力行为的倾向,但行为发生主要是从环境中学习而来的。因此,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发生的具体形式,发生的频率,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以及发生的对象均有社会学习的决定。

攻击行为主要通过模仿学习获得。在现代社会,模仿学习主要三种途径:一是家庭成员提供的模仿行为。班杜拉对家庭的研究发现,有暴力行为的小孩,其父母常有相同的行为模式。二是周围的生活环境。居住在经常有暴力行为发生的地区的人比居住在传统行为地区的人较可能有暴力行为。三是大众传播媒体。电影、电视及其他传播媒体,常将暴力描述成为可接受的行为,而暴力英雄若未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则人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以暴力行为或态度处理日常事务的人际关系,所以吸毒行为也是学习和模仿而来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